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耳垂皺褶與心血管疾病

今午看書時,看到耳垂皺褶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訊息,透過網路搜尋,確定非無稽之談,儘管用此簡單的方式判別,並非百分百的準確,但藉此多一分警覺與注意,仍是有好無壞,特此分享。

以下內容摘自:《人體內證觀察筆記》上冊

1970年代中期,美國醫學家在做屍體解剖時偶然發現,凡是死於冠心病的人,耳垂表皮上幾乎都有一道皺紋。後來,他們對有耳垂皺紋者做冠心病動脈造影檢查,結果發現其中多達九成都患有冠心病。

日本東京的病理學家解剖了134個男性屍體,也發現耳垂皺紋與主動脈、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有密切相關;並且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及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程度加深,耳垂皺紋會越來越深。

另外,美國芝加哥大學醫療中心、一名俄羅斯心臟病專家,以及本國幾家醫院也做過類似調查,結論相同。由此可見,耳垂皺紋對冠心病的診斷有一定價值。

典型的耳垂皺紋是一條自上而下貫穿耳垂的斜線,有人只有單耳有,有人是雙耳都有;其深淺、長度各有不同。研究資料顯示,兩邊耳垂都有皺紋者,冠狀動脈阻塞的情況更為嚴重。

為什麼冠心病患者的耳垂會出現皺紋呢?
這可能是由全身動脈(包括心臟的冠狀動脈)硬化所引起的微循環障礙所致。耳垂是耳朵上唯一多肉的部位,對缺血相當敏感,因此一旦周身動脈發生硬化,耳垂的小動脈首先就會反映出來,形成皺紋。


  • 作者長安無名氏的內證觀察結果

除了上述外,作者長安無名氏透過內證得知,當雙耳及後腦環形區域淤滯嚴重而失去光華時,心臟左右冠狀動脈區域也會呈現出一片嚴重的淤塞,其嚴重程度超過後腦環形區域。若不及時治療而任其發展,會帶來嚴重後果。

作者還偶然發現,人的一對耳垂和人體下丹田(人體肚臍下這一塊)有直接聯繫。下元虛弱,可能會直接導致耳垂產生皺紋,且最後會變成心臟和大腦淤塞的主要原因。


◆ 其他相關報導:

壢新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德和說,耳垂附近如果有一條深深的溝,意即「冠心溝」,可能有心血管疾病基因。 聯合報記者林麗如/攝影
聯合報:耳垂有冠心溝 注意心血管疾病

自由時報:耳垂斜向皺褶 宜提防冠心病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吃素與殺生

每次當我提到修行時,聽到的人幾乎馬上會問,你吃素嗎?似乎修行和吃素畫上了等號。

或許我書讀得不夠,知道的也不多,古今中外走上修行之路的,除了回教不吃豬肉,佛教倡導不殺生和戒五辛外,其他都沒有特別提到吃素。甚至,佛教裡面又分為大乘和小乘,而小乘佛教是可以吃葷的。

問過身邊吃素的朋友,通常不外乎幾個原因:其一,健康因素;其二,宗教因素;其三,個人因素,例如聞到肉味就想吐;或吃了肉就會拉肚子。

究竟,修行和吃素有沒有關係呢?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目前尚未有定論。但以下這篇文章是在搜尋某名詞時看到的,作者的思維,對於廣大因為宗教原因而吃素的芸芸眾生,不啻提供了另一種見解。

為閱讀方便,文章分段有略做修改。


作者: 老頑童

我的「吃素障」與「不殺生障」

1. 吃素障

去國數十年,逢一機緣幸得早早地退休。帶著期盼回到故土,卻看見許多奇怪的事不斷上演,直是「少小離家老大回,但見人心蔴三斤」。老頑童因儒家的傳承及科學的薰習,從未崇奉或反對任何宗教。

初抵台南就發現廟宇處處,「佛道雙修」之人多如過江鯽,素食業更是蓬勃鼎勝。有次不小心走進一家素食店點肉食,知情後馬上道歉,並開玩笑說自己是卑「鄙」的人。店家問為什麼?答:「玉食者鄙啊!」店家聽不懂,說:「不可以這樣講!人人都有善根啊!不是吃肉就卑鄙」。原來他們是佛教徒。

又一次,遇到個受過菩薩戒之人,宣說吃素是因五戒首戒殺生,學佛一定要吃素。問他:「你的身體好嗎?」答:「百病不生!」問:「為什麼?」答:「因為吃素,我的免疫力極強!」老頑童聞之不禁童心大起,戲曰:「那你是說,你殺生的能力極強吧!」不是嗎?免疫力強是百病不生的「因」──因在體內建立了強大的武力,來犯者不論有辜、無辜必殺之。「敵人」,如病菌,要殺;「非敵人」,如過敏原,也要殺──這是自己殺自己的內戰;而失去免疫力的人,如愛滋病患者,會被「無害」的酵母菌殺死。在科學家眼中,人失去了免疫力祇有死亡一途;而有免疫力則無時無刻不在殺,成千成萬上億地殺(如吃「腸益菌」殺「害菌」,服用的劑量單位以億計)。

本來老頑童吃不吃肉皆隨心、隨境,了無罣礙。初學佛時,立即生起「吃素障」及「不殺生障」,因為很多佛教徒為了「不殺生戒」都在吃素。追問下去才發現眾說紛紜,「生」及「殺」的標準因「人」而異。甚至有位很正派的「六星級」法師教導修護高爾夫球場草坪的信眾,先播放三天三夜的誦經,警告蟲鼠離開,如逾時不走者「殺之無罪」。還有一位台灣密宗的上師到馬來西亞弘法,教信眾回家後不必拜佛,只要拜上師們,因為「上師就是佛」,而且他們會教一個咒,信眾出門前先唸了,踩死小蟲,它們可以立刻成佛。老頑童心想,乾脆讓你一腳把我踩死,我不就成佛了嗎,還要努力地修什麼行?這些「市面上」的理論及標準對一個一生以生物學、生物化學及分析化學專業從事醫學、環保、生態研究之人而言,確實難以接受,因而生障。幸好遇到老和尚,他說:「佛教徒不一定是學佛的人」,「吃素不等於學佛」,「牛馬從生到死都吃素,但成不了佛」。清楚了自己是「學佛的智慧」的人,不是佛教徒,「吃素障」因此解了。

2. 不殺生障

「不殺生障」之生起涉及「不殺生戒」及《入楞伽經斷肉食品》必須詳加分析、研究以決疑。「不殺生戒」並未訂「生」的範圍;《斷肉食品》則說「不殺無辜有情」等語。既生惑障乃回歸經典,擴大檢視的範圍,發現其它經典祇說「眾生平等」而且只有「度眾生」沒有「某些眾生可殺」之語。

以現代人的普通常識來想像「眾生平等」,比千百年前容易得多。因為「一切眾生之類」皆由分子、原子組成。從原子週期表上看眾生在原子的層面還是「不平等」的。但細到質子、中子、電子的層面,眾生就「平等」了,因為原子都是由這三者以「不同數目」構成的。再細到微粒子的層面,連「有相、無相」都不言而喻地「平等」了。

對於「有沒有殺生」的認知,平常人和科學家起「諍」的原因,在蒼然客「無有」中(230期月刊)分析得很透澈。他說:『我們平常人的習慣是,把看不見的認定是「無」,把看得到的當做是「有」;因此「無」與「有」的定義,是以人的感官覺知能力的界限而訂的。如果每個人的敏銳度不同,其對「無」與「有」的尺寸認知,當然也會有所不同』。

三千年來人類認知的敏銳度已從人本位的原始感官覺知進化到,使用精密儀器協助的覺知,其範圍也從身邊的人事物擴大到對宇宙整體及地球環境、生態的覺知。古人覺知「要護念有情如獨子」(大慧菩薩語),敏銳度祗限於人吃的肉類,他們不知道也不需要「護念無情、非情如獨子」。用這種不夠敏銳的覺知標準生活到今天,才知道「不護念無情、非情如獨子」的後果,造成熱帶雨林逐漸消失,臭氧層減損、北極冰帽急速融化,氣候變化加劇,土石流猖獗,水資源短缺....統稱「大地反撲」。所以用古代標準約束今人,當然會產生「不服氣」的問題。今人需要對整個地球上的一切眾生之類作「平衡的護念」,不是對所有的人作「某些東西准不准吃」的規範。「不殺無辜有情」的「無辜」二字在生物學上就要起爭議。若說蚯蚓、海蔘不可殺,那麼同屬低等無脊椎動物的病原蟲呢?它們都不是「自己要侵入」人體的「無辜有情」,為什麼可殺?《斷肉食品》說:「勿臥穿孔床,微蟲住其中」。對微蟲的覺知也從古時的跳蚤縮小到用顯微鏡才看得到的「蟎」,如果執著於「文字相」則今人的床及被單均不可用,連木板床也不可睡(有縫隙)。從生物化學的觀點來看,問題更多。

生物化學是研究構成「生命的分子」(molecule of life)的變化,一「生」必有一「滅」,而且生滅互為因果循環不息。這個循環包括地球上的一切有、無、非情眾生之類,變化速度之快「剎那億萬生滅」也不足以形容。這些「生滅」都是「自然性」且具「平等性」,沒有什麼該不該的問題。那麼人有什麼「資格」規定那一個環節的「滅」叫作「殺」呢?醣類(碳水化合物)是青菜把無情的二氧化碳、水及光能合成的「生命的分子」;我吃了青菜(殺)醣類進入我的體內成為我的「生命分子」(不可殺),但又被我的身體分解(殺)成為熱能、二氧化碳及水。這個極度簡化的循環中,醣是青菜時可殺,是我時不可殺,但我自己卻可以殺它。這種「殺」的標準算什麼呢?如辯稱醣祗是我體內的分子,不能代表「我」的生命。試問我體內的那一個分子,甚至那一個器官可以代表「我」呢?如再辯稱我這張人皮內包裹的「全部」才能代表我的生命。那麼尚未排出的毒素、汗、尿、屎、二氧化碳及尚未消化的食物是不是「我」?事實上祗要有心跳、呼吸、體溫(生命的跡象)「我」每一剎那都在變(即「無常」),無量的分子中有些不停地合成、轉化形成「新的我」,有些不停地分解離開「原來的我」。這一剎那的我在下一剎那已經消失,「我」在那裡(即「無我」)?從生物化學的覺知證得:『一「有」境瞬即變為另一「有」境,此即一切法無自性』(《入楞伽經》)。

因此無論用古代或現代的任何標準來辯論「生」或「殺」,祗是七種空性中「最下,須遠離」的「相對空」而已。這也是佛為什麼要我們觀照無常與無我,而把修行的目標放在「去四相、四見;不住於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更要時時警覺「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圓覺經》)才是真菩提道。

佛法和科學都講邏輯。一篇科學論文,首先陳述「目的」,再述「方法」,繼之以「結果,討論及結論」。佛法的「目的」是了生脫死,入無餘涅槃;「方法」是「除障」,即去除每個人自己「習染」中會障礙達到「目的」的東西。「習染」是經由境緣而生的心識造作。佛說「相」是因人的習染是在相上打轉,必須從相上教我們「修心」之道,直至明心見性(《入楞伽經》)。

因為佛法是對人說的(白雲老禪師語),六祖把《金剛經》中的「卵胎濕化.....」眾生之類,解作譬喻人性的「迷性、習性、隨邪性、見趣性....」。他的邏輯可證之於《楞嚴經》卷七、卷八。卷七細說十二類生的名相,包括鳥獸蟲魚;而卷八說「除滅淪為眾生的十二顛倒」,不為鳥獸蟲魚說,全是對人說的,見於相關經文:如「人」依此修證,漸次深入,得以「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跳出依「文字相」解義,改從「人性」看「不殺生」則顯現了「不起殺心」的意義。

如果修行是修正「身口意」,則「殺心」不止於身的行為,還可以看到「口」的殺。例如想行之間不能建立間隔,五蘊剎那完成,口舌如刀劍,殺人於無形,是「用口殺」(口誅筆伐)。縱容自我意識作祟,嗔念大起「恨死某人」了,是不是「以意殺」呢?所以「殺心」起於意,行於口,隨之以身的行動,不都是犯了殺戒嗎?證諸《楞嚴經》:「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殺心」還有「否定」的思考,包括「他我」之殺,即否定其它生命的價值,及「自我」之殺,即否定自己生命的價值。故依「人性」思惟而得的認知雖屬「人法」(白雲老禪師語),似近乎修心養性之旨。

菩提寺「頭門」上大書「不二門」三字。不二法門是佛法的湛深法門。《入楞伽經  三萬六千一切法品》以牛角與兔角喻二法與不二法。從相上看,牛有角,兔無角,是相對法。經曰:「離於有與非有者,更不作兔無角想,以相對故,彼不想兔無角;亦不作牛有角想,以觀察牛角,至極微亦不可得,故無究竟實法。如是即聖智現證境界,離有與無」。「離有與無」是進入「不二門」的敲門磚,未達「現證境界」都還是門外漢。門外漢辯論「有」殺生、「非有」殺生,或不斷肉食「有」障、「非有」障,均為在相上打轉的相對法,雖為學佛過程中必經之途──發現一障則求法以除之──一旦突破此障,即捨此法,「法不可住」(維摩詰居士語)。本無障卻因求法而生新障者,必係落入「相對」的陷阱而不自知。

自思佛之所言必有饒益,三萬六千法門,門門不離菩提道。取捨之間端視個人根性、興趣、敏銳度及當下修養的程度。「觀察牛角,至極微亦不可得」之語,從微粒子的「粒波二性」上可以體會一、二。這種「顯形、隱形世界」(引蒼然客文)的研究是許多團隊在數十年前開始的,時至今日已成科學「常識」。如用「殺界」形容生與殺的標準與界限,依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的「常識」,則「觀察殺界,至極微亦不可得」。修習佛法,思惟的主題不在獲取「答案」,而是化解問題(白雲老禪師語)。若有「答案」便是因「我執」而生。幸運的是由於觀察「殺界」得不到「答案」,反而促成了觀照「離有與無」得以突破對「吃素」及「不殺生」的「我執」,不再「在相上打轉」。「不二門」的智慧是「如來未說一字,未答一字」(《入楞伽經》),亦即法輪的軸心。今後修習佛法當以此為「戒」,常存於心──起心動念之時依隨法輪轉化,但時時不忘回歸軸心之所在。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轉貼:原來鞋盒的用處這麼多啊~

每個人家裏都有很多鞋子,當然就會有很多空鞋盒,在越來越重視產品包裝的今天,很多鞋盒不僅設計得非常美觀,而且也很結實和牢固,面對這些空鞋盒,你捨得把它們丟進垃圾箱嗎?

當然不,因為還有很多巧妙用法,讓你的鞋盒能重新大展風彩,準備好了沒有,讓我們一起把舊鞋盒改造一下吧!


舊鞋盒的收納功能

大凡是有點空間的東西,都具備收納的功能,小到牛奶盒、飲料盒,大到家具或家電的包裝箱,都可以是聰明主婦收納的好工具。


收納筆筒:有孩子的家庭一定知道,孩子們用的筆可謂種類繁多,這個用鞋盒及各種衛生紙芯組合成的收納裝置可以清楚地將彩色水筆、蠟筆、鉛筆等零碎進行分類,一目了然,簡單實用哦。



漂亮的收納盒:把舊鞋盒用包裝紙或者彩繪的方式重新裝飾,就是一個漂亮的收納盒,歸置小朋友各種的小零碎,是個不錯的去處。這樣的盒子,有多少個也不夠啊。


電線收納盒: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將插座放入鞋盒內,既使各種淩亂的線也能保證總體視覺上的美觀和清潔。



信息社會,家裏各種各樣的電線,插頭品類繁多,有時找起來還挺難區分,這種方法可以很清楚地進行分類,一目了然,取用也非常方便。


敞口收納盒:巧妙地將舊鞋盒改制成一個敞口的收納盒,不妨一試。


收納展示架:將高高低低的鞋盒掛在墻上,這是絕好的展示陳列架,分類收納孩子的各種物品,一目了然。


舊鞋盒的陳列功能

將鞋盒這樣錯落有致的掛在墻上,也很美。


用鞋蓋做成的陳列架,可以展示孩子的立體手工!


有收藏癖的小朋友,可以把藏品用鞋盒進行分類展示。


舊鞋盒的創意用法

如果家裏有個手工狂或者是毛線迷,這兩種創意用法,可真的會幫大忙哦。



舊鞋盒改制成小朋友過家家的遊戲盒

巧手裝飾一下,舊鞋盒就變身成各種情景的過家家遊戲盒,很有愛。


把鞋盒內部刷成藍色,將孩子畫筆下的各種形象剪下來,美麗的海底世界出爐。你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創建更多的場景!


舊鞋盒改制成小劇院

這是個迷你小劇院,孩子們表演情景劇的好道具。有了它,父母就可以安然地享受奶聲奶氣、繪聲繪色的表演了:)


這種方法也很巧妙,同樣可以表演情景劇。


舊鞋盒的創意玩法

舊鞋盒還可以玩嗎?當然了,老少皆宜的玩法還有不少呢,一起來看下吧!


這個小裝置很簡單,但會讓小一點的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對提高手眼協調能力非常有幫助!


幫助小朋友學習計數的好方法。誰說學數學一定是枯燥的?


這個用鞋盒改制的拉線小狗,孩子們拉著一定非常興奮。


把鞋盒畫成小房子,這可是情景遊戲中的重要道具哦。


這樣的大腳,穿上它走路,絕對是不一樣的體驗。


這個遊戲必定超級好玩,很適合家人在一起的親子時間。


停車場兼小車收納箱,家有小車迷的父母學到了沒有?


用鞋盒和橡皮筋制成的小樂器,仔細聽聽聲音的變化吧!


資料來源:http://tw.gigacircle.com/899340-1

一個創立修行教團者的心聲

再好的團體仍舊是有為法所成

  佛教的義理哲學是很重要,清淨的僧團也很寶貴,這是古來許多善知識一致肯定的,也是自己過去十年專心致力之所在。事實儘管如此,可是生活在隨緣隨興的日子越久,越感到障礙人涅槃解脫的,不僅是對財富名利、子女眷屬的依戀,即便是偉大的佛陀、崇高的佛法、清淨的僧團,也會讓人在不自覺間形成牢固的執念和閉塞的心靈。

  人生短暫,而現代人的生活又特別忙碌,到底人們要依止什麼宗教、什麼法門才能獲得安身立命,乃至明心見性徹底解脫呢?平心的說,這件事很難,而且成功的關鍵首要靠自己。

  以前,有人問雲門禪師:「如何是修行省要處?」雲門笑而不答;再問,雲門才說:「若論省要處,則不可示與人,可示與人,非省要也!」以我個人的經驗,能夠忠告或分享有緣朋友的是:不要急於皈依任何神佛(或明師),而應以立定腳跟,學習做一個人格成熟、世事洞明的現代人為先,這是最穩當的方法。因為有了成熟的人格和洞明的智慧,人就可以相當泰然地生活下去;同時,在這之後,人也才有能力揀擇足以讓自己安身立命、明心見性的宗教或修行法門——而過早臣服於權威,都將只是另一種迷信而已。

文章摘自:http://www.masterlee.url.tw/lee/chibook/mindway/mindway-33.htm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痛風飲食 - 普林食物選擇表

不知何時,痛風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前不久,參加一個由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舉辦的免費講座,會中還提到痛風以前叫做"皇帝病",因為一般是吃得太好了才會得此病哩!

痛風飲食

◎何謂痛風?
體內普林代謝異常,導致高尿酸血症,而長期高尿酸血症會引起尿路結石、腎臟病、痛風性關節炎,其中痛風性關節炎是因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腫脹變形。

◎痛風飲食原則
減少攝取富含普林食物,並維持理想體重(公斤)=25X身高公尺平方。

1.          正常情形下,每人每天每公斤理想體重以攝取1公克蛋白質為宜。
2.          避免油炸、油煎的食物:如炸香腸、炸薯條、肉類加工品、油炸類零嘴等。
3.          避免攝食肉湯或肉汁(因經過長時間烹調的肉湯或肉汁,含大量的普林。
4.          避免喝酒,因酒在體內會代謝產生乳酸,影響尿酸的排泄,並促使痛風症狀發生。
5.          避免暴飲暴食,並常喝水,以幫助尿酸排泄(每日至少應飲用2000毫升以上的水份)。

普林食物選擇表
食物類別
可每天適度攝取
建議允許量:
◆魚肉豆蛋類及海鮮類低於2-3兩/天
◆蔬菜類低於
100克/天
痛風患者應減少食用
奶類及其製品
各種乳類及乳製品


肉及蛋類
蛋類(雞、鴨、鵝、鴿蛋)、豬血
牛肉、羊肉、兔肉、鴨肉、雞肉、豬皮、豬肉()
內臟類
魚類及其製品
海參、海蜇皮
旗魚、黑鯧魚、草魚、鯉魚、紅鱠、紅甘、秋刀魚、鱔魚、鰻魚、烏賊、蝦、小管、螃蟹、蜆仔、鮑魚、翅魚
馬加、白鯧、鰱魚、虱目魚、吳郭魚、皮刀、四破、白帶、烏魚、鰻仔鯊魚、小魚干、沙丁魚、扁魚干、蚌蛤、蛤蠣、干貝、海鰻、牡蠣
五穀根莖類
除右側兩欄以外的各種五穀根莖類
綠豆、紅豆、花豆、栗子、蓮子、小麥、燕麥、麥片
(食用量應低於4湯匙,相當於兩份主食類)
胚芽
豆類及其製品

豆腐、豆干、豆漿、味增、黑豆
黃豆、發芽豆類
蔬菜類
除右側兩欄以外的各種蔬菜類
各種菇類(如洋菇、鮑魚菇)
、花椰菜、四季豆、皇帝豆、豇豆、豌豆、菠菜、青江菜、茼蒿菜、海藻、海帶、筍干、金針、白木耳、九層塔
嫩芽蔬菜,如蘆筍頭、豆苗
發芽蔬菜,如綠豆芽、黃豆芽、苜蓿芽
紫菜、香菇
水果類
適度攝取各種水果


油脂類
各類植物油、瓜子
(不建議使用動物油)
花生、腰果、杏仁果

其他
葡萄乾、龍眼乾、番茄醬、醬油、果糖、冬瓜糖、蜂蜜、果凍
枸杞
熬煮很久的肉湯(汁)、牛肉汁、雞精、酵母粉、健素糖

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衛教單

轉貼:大隱 - 愛新覺羅•毓鋆 (ㄩㄣˊ)

他和梁漱溟一樣堪稱大儒,讀書一百年、授課六十載,卻盡毀著述,長期成為我們心靈史上的失蹤者

大隱

    2014年春夏之交,一本名為《一代大儒》的新書以與它的名字迥然的方式於大陸低調面世,在出版者組織的一次私人餐敘中,記者偶遇臺灣著名易學專家劉君祖先生,從他那裡第一次聽到了毓鋆這個名字,於是,一次關於一個隱者的考古發掘式的文化溯往就此開始。
    通過劉君祖先生的指引,記者幸運地尋訪到蔣勳、簡媜等毓門弟子,同時驚異地發現了自己不可容忍的孤陋:一位和梁漱溟一樣跨越世紀的思想巨擘,竟然長期成為我們心靈史上的失蹤者,他的浮世傳奇,他的文化背影,他的人格魅力,雖朝花夕拾,依然絢爛豁人眼目。

毓鋆,系出清朝貴胄,師承羅振玉、康有為、王國維等國學宗師,十三歲熟背十三經,讀書一百年,授課六十載,103歲仍登壇開講,門下弟子萬餘人。

    他最不喜閒居,看不上悠然南山的魏晉風度,更願意大隱隱於市,他在地下室創立的私塾書院,不論存續時間抑或門人數量均是近代以來少有的文化景觀——他就是愛新覺羅·毓鋆,按照他的自況,我是活得最久的儒家人物。
    “一身象牙白中式衣著,長鬍鬚,戴黑框眼鏡,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古人!
    作家簡媜這樣回憶著她第一次去書院見毓老的情形,不尋常的安靜,忽然,清喉嚨的聲音從後邊兒傳來,一轉頭,好大的身影逼近眼前,一身象牙白中式衣著,長鬍鬚,戴黑框眼鏡,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古人!頓時心生時空錯置之感,不知身在何代。
    書院開在城市裡的一處地下室,老師的大講桌鋪著黃皮塑膠布,桌後有一張太師椅,椅後有一方黑板,西側書一副對聯: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
    這裡能容納近百人,多時湧進過二百五十餘人,每人僅坐一小圓鐵板凳,空氣不流通的課室悶熱難當,寫筆記時手腕粘著紙,前後左右的同學的汗味和著自己的,形成一陣陣餿浪,幾度讓我欲昏厥而倒下,總希望有人受不了這種環境的酷刑而翹課,好讓我寬坐些,沒想到每次人都一樣多,貌似打死不退……”按照簡媜的追憶,老師講課,沒有任何道具,只端坐椅上,全憑口說,他聲如洪鐘,抑揚頓挫之間喚出一個文明古國,朝代更迭,興亡一瞬,盡在那時而高亢時而低回的聲音裡。一部《論語》,經他詮釋、延伸、驗證,宛如中國讀書人的聖經,他有著神奇的力量,鎮住了滿室年輕毛躁的心,言談間,連我一個女孩子也慨然有了澄清天下之志,他就像一塊烙鐵,給了每個坐進書院的學子一個君子印記。
    著名藝術學者蔣勳也曾受業於毓老,他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的率性。一次過年的時候,大家來給老師拜年,有位師兄特意穿了長袍來,反被老師當面說了一頓,年紀輕輕,穿什麼長袍,學我啊,我是在給祖宗守制。
    說來也耐人尋味,毓老最初的弟子竟是一群來自歐美精英學府的博士研究生,學成的他們幾乎涵蓋了整個西方漢學界。儘管這些洋弟子每個日後都身家顯赫,可畢業時老師的推薦函卻不事美言,給著名漢學家班大為的評語是初解大義,略窺微言,給後來的易學專家夏含夷的推薦言是略窺大易之玄門
    芝加哥大學教授夏含夷曾跟毓老研讀《老子》,他當時的經歷很像是現代版的《世說新語》裡的場景——
    毓老問夏有沒有準備,夏回說準備了,老師就讓夏念《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師聽後大聲問:什麼意思?
    “對不起老師,我不很清楚是什麼意思。
    “你不清楚?好,我告訴你,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道(大聲,後面停止了兩三秒)——可(聲音拉得很長)——道(又是大聲),非(又拉得很長)——常道!懂了嗎?
    “對不起老師,還是不清楚。
    “還是不清楚?好,那我給你講白話文,意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說得特別快),懂了嗎?
    “對不起老師,還有一點不清楚。
    “還不清楚。好。我再給你說一遍。道可道的意思就是道(大聲)可(強調第三聲調)道(強調第四聲調)非常道的意思是非常(非常連在一起說)——道(又強調第四聲)。懂了嗎?
    夏含夷和毓老就這樣一問一答反復了十幾分鐘,夏忽然有所領悟……這不是魏晉式的清談公案,而是最傳統的初級中式教讀法。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毓老認為讀典籍不可從注解入手,初學者如果言必稱朱注、程注者,難免讀成學奴。
    毓老創建的私塾書院持續半個世紀,弟子萬餘人。近代以來馬一浮創辦的複性書院、梁漱溟創辦的勉仁書院深富影響,但都只是短暫存續,而毓老一門不論存續時間抑或弟子數量堪稱近代以來所僅見。毓老幾乎是在憑一己之力延續著數度沉浮的中國書院傳統。

 “講玄學的都是混飯吃的騙子,從五四起,就有人拿中國文化換麵包吃。

    在學術秉承上旗幟鮮明,而於闡釋講解中毓老又兼蓄融通,他的學生、著名漢學家魏斐德曾回憶說,老師的教學可能會激怒一群在研究所裡教導我們古典中文的學者。完全不理會漢學思想家在文獻上的發現和闡釋,老師全憑著自己對以往所受教育的記憶和理解來教授中國經典,然而我卻發現,當我們爭辯於某些細微的觀點時,他卻不僅能引用柏拉圖來反駁王弼的論點,也能很清楚地掌握某些特定章節的爭議和真實性,我認為在此時,他開始有意地展現出後孔聖時代的另一風貌。
    他說中國即中道之國,天下文化的境界就是中庸,中庸就是用中,所有宗教都有末世,只有中國思想沒有末世,中國文化生生不息,是永恆。
    毓老講孔學,常常以經書入門,以經解經,不是空想臆說他認為,中國歷代的注解,從秦始皇到清朝,都不敢把真經義講出來,所有教育都是愚民之言,幾千年來講學術都是奉旨行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人人皆可為堯舜,有為者亦若是,這是中國人最偉大的思想,歷代儒丐、奴儒在帝制時代都不敢明言。
    “儒,專為之所,儒家都是為別人活的。他特別反對不切實際之學,中國思想都是實學,講玄學的都是混飯吃的騙子,從五四起,就有人拿中國文化換麵包吃,文化精神與文化使命都沒有了,貌似知曉很多,但只能自欺而不能欺人,這是中國學術敗壞的開始。
    毓老曾撰寫過多部著作,後來悉數焚毀,中國學問是解決問題,不是寫一本書教後人研究,我為何不寫書?中國文化沒有古今、新舊,只有先後,看你能不能做到先時,古人的智慧,講就夠了,思想還有新舊之分?會用,都是新的,不會用,都是舊的,講學不是為了留一本書,而是我們能從書中得到新的智慧。有用之物卻無用,在於不思。讀書多少不重要,智慧多才有用,講道容易行道難,做事容易成事難!
    “古今之爭,到最後不是爭學問,而是爭學閥。我們不要成學派,要承學派。他說孔子是述而不作,自己則是尋而不作,終身在尋拯世之真文。
    毓老說過,十三經注疏但存《公羊》可讀。他講學60年,《春秋》成為書院必開的課程,但毓老所授的《春秋》為《公羊春秋》,在他看來,二十五史即盜統,古書中有一部分盜統,亦有一部分道統。
    基於公羊大義,論及《孝經》中著名的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一句時,毓老認為忠於事君一語為漢儒所加,蓋皇帝皆惡其害己而去其籍,故奴儒將亂制摻入經義。又講到《孟子·梁惠王下》的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毓老極為認同孟子,忠於國家民族,不忠於一人,如孟子聞誅一夫紂矣,如是方明宣聖思想。
    於民國人物中毓老獨推崇孫中山,原因是自堯舜講禪讓,可禹後德衰,遂出現家天下的亂制,唯有孫中山能撥亂反正、大公無私,堪稱堯舜以後第一人。
    毓老不僅以經解經,更不排斥以佛教、基督教經典詮釋中國經典比如談及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他言道,如果說沒有欲望,那就是偽君子,人皆有欲,不惑就是不惑於欲,如果說你不貪污,但並非無欲,你可能是好於好名聲的欲,如何不惑知天命?就是《金剛經》所謂不著相而生其心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才是知天命。講到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則援引《聖經》的話,進天國的必得要像小孩,之所以毓老如此博徵旁引,並非不諳章句訓詁,實在是源自他更重視經世致用,自然不斤斤計較於考據了。
   
 長壽的秘藥偏方,只是四個字——問心無愧。
    
 1927年,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昆明湖,毓老聞訊,以為是遭歹人暗算,遂腰挎雙槍前往頤和園,確認先生自殺事實後深思道:讀書著作與行事,和則智,分則愚。
    毓老常引用莊子的話,嗜欲深,天機淺。他說養生的首要是正心誠意。
    他特別重視飲食,最難的就是口欲,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他自己過的是原始人的生活,沒蟲子的青菜不吃,洋玩意兒不吃,沒燒開的水不喝。他每天都要散步,在巷弄間走上兩個小時,前一個小時必定用腳尖走路。四書五經都背在腦子裡了,散步時再一一默誦。
    毓老九十八歲時,一日身體不適,但仍開門授課,上台來開頭便說:看破世情驚破膽,萬般不與政事同。政治現實,好像一陣風,但是你有風可以刮動別人嗎?你們必得要守人格、愛臺灣。中國人的思想是天下思想,半點迷信沒有,平平整整是自我平天下之道,現在講中國學問的全無學術生命!忽又停住慷慨語調,問:你們看我今天精不精神?上個禮拜上吐下瀉,到今天才開始吃硬饅頭,就來給你們上課。忽又語調變高,正聲道:你們必得要鍛煉自己、必得要成材、為這塊土地謀點幸福,才不愧為文人,什麼是文人?古曰文人,今曰政治家,經天緯地謂之文!然後又鬆緩語氣說:你們看我這麼精神,像生病嗎?我每天晚上還得跑跑臺灣問題。接著,毓老便氣足勢壯地講起《易經》了,氣定神閑,一派澄明。
    曾有弟子問他長壽的秘藥偏方,他回答說:只是四個字——問心無愧。
    
毓老身份證上的正式姓名,是他當年恩人的名字

    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本立而道生。
    區區一行字,毓老卻用一生勉力踐行。
    他曾對人說過,此生對不起母親和妻子。
    抗戰勝利後,審理滿洲國戰犯,清朝皇族中只有毓老不是漢奸,而國共內戰,國民黨節節敗退,蔣介石開始運走黃金、國寶及人才,毓老也被點名。但毓老母親不願赴台,毓老只好讓夫人陪伴母親,未料一離便是家人永別。
    毓老生平不著文字,現在唯一可以找到的他留下的幾百文字都是寫給母親的。母親信佛,故去後,自言是儒家人物的毓老為孝親而禮佛,發願十年內手繪千幅觀音菩薩像。
    已是七十高齡的毓老,三天就要完成一幅觀音大士像的繪製,他說:我畫畫是修頤和園的畫工教的,只要夜裡睡不著覺,就起來畫觀音。就這樣,在母親百壽時,八十歲的毓老繪得千幅觀音像,把功德回向雙親。
    毓老的妻子是蒙古格格,自幼兩人訂婚。毓老赴台時正值壯年,可他月印千水,為妻獨守後半生。他說,妻子是蒙古族女孩,性格剛烈不會再嫁的,所以他也不會再娶。
    在課堂上,他破例談到過男女之愛,下班回家,想到另一半,會不由自主笑出來,這就是恩愛夫妻。不少弟子都聽老師不止一遍地背誦過一段駢文,那是兩岸往來後妻子寫來的一封信:倚門閭而望穿雲樹,履林海而恨滿關山;兩地相思一言難盡,花蔭竹影滿地離愁;獨對孤燈,一天別恨。月夜,雨夜,無事夜;飯時,眠時,黃昏時;此六時滋味不可言傳。”1990年,留日弟子來信,起語便是驚聞師母仙逝……”,毓老傾時淚流滿面。晚年的他盡焚所書紙稿,倖存的三張夾在書裡的紙頭,赫然是寫給亡妻的四首詩。
    老人生前特別囑託,往生時要給他穿上一件保存多年的藍布袍。
    抗日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暗地裡身為抗日分子的毓老被日本特務發覺追捕,亡命途中躲入一處民宅,主人二話不說和他互換了衣袍,還把身份證也給了毓老,幫他躲過一劫。毓老一生都帶著那件藍布袍。
    在毓老的公祭禮上,馬英九發來褒揚令,參加追悼儀式的弟子們第一次聽到一個陌生的名字:劉柱林,這是毓老來台六十四年間,身份證上登記的正式名姓,而劉柱林,正是他當年恩人的名字。
   
 “毓老是誰

    民間講學六十多年、被譽為經學宗師的傳奇人物愛新覺羅·毓鋆,1906年生,2011年於臺灣辭世。
    被尊稱為毓老的他,一生的故事曲折傳奇。他出身清朝皇族,曾在滿洲國當官、被蔣中正軟禁,後半生在台講學。他的私塾奉元書院,學生數萬人計,從易學大師劉君祖,文壇的蔣勳、簡媜到政界如江丙坤、商界如溫世仁,以及海外的諸多漢學家等,都是他的學生。
    他幼時曾在宮中受業於陳寶琛、王國維等名儒,後留學日本、德國。一九四七年到臺灣後,先在台東原住民部落講課,不久任教於文化大學等校,後來在臺北家中自辦私塾講學,直到將近百歲仍聲如洪鐘,教學不輟,在臺灣中文學界無人不曉,被尊為臺灣絕無僅有的中國文化傳人。
    他在大陸有家庭,來台六十年都獨身未婚,與義子一家人同住。他去世後馬英九特別頒佈褒揚令稱:綜其生平,流風德澤,見淑世牖民之深衷;紹統延緒,成中華文化之薪傳,學海津梁,貽範永馨。


來源:北京青年報電子版/邵延枫
註:為閱讀方便,文章略做編排,並改選賢「興」能為選賢「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