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看天根



邵雍《觀物吟》

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予不為貧。因探月窟方知物,為躡天根始識人。
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邵雍,字堯夫,號康節。
詳見 http://www.hudong.com/wiki/%E9%82%B5%E9%9B%8D


他另有一詩:


恍惚陰陽初變化,氤氳天地乍迴旋, 中間些子好光景,安得功夫入語言。

作品《皇極經世》,《明史.藝文志》著錄題為《皇極經世書》。哲學著作。十二卷。北宋邵雍撰。成書年代不詳。

《皇極經世》分《觀物外篇》和《觀物內篇》,內篇是邵雍自著,外篇是他弟子所記。全書主要論述邵雍的先天學思想,以數理推論天地萬物人事的變化,即所謂以天時驗人事以人事驗天時,用以闡述其天人合一之旨,此也是《皇極經世》的中心思想。

邵雍在闡述“太極”的演化過程時,談到了一系列的對立、矛盾,如陰陽、動靜、剛柔、天地、水火、雷風、山澤。並且認為,由於這些矛盾的存在,而產生宇宙萬物和宇宙萬物的變化。如“物不兩盛、事難獨行,榮瘁迭起,賢愚並行”。

邵雍在《皇極經世》中反覆強調“觀物”。“觀物”反映了邵雍的認識論觀點。他說:“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心。”所謂“觀物”即以“理”的角度去認識宇宙萬物,包括人生在內。之所以要以“理”觀之,其解說曰:“以目觀物,見物之形,以心觀物,見物之情,以理觀物,見物之性。”以“目”“心”觀物,均帶有主觀性,所以只能見到事物“形”“情”等表面的東西。而以“理”觀物,卻不帶主觀,所以能見物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邵雍的認識發展過程是由“器”(具體事物)開始,通過人的“反觀”,再回到“太極”(精神)


「至大之謂皇,至中之謂極,至正之謂經,至變之謂世,大中至正,應變無方之謂道」。這是邵康節於其著「皇極經世」書中對「大中至正」之詮釋。


元 陳致虛 (虛白)在 《規中指南》提到 :



  止念第一(精滿不思色,炁滿不思食)

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予不為貧。因探月窟方知物,為躡天根始識人。
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惟在此已。

此法無多子,教人煉念頭,一毫如未盡,何處覓蹤由。

夫無念者,非同土石草木,塊然無情也。蓋無念之念,謂之正念,正念現前,迴光返照,使神御炁,使炁歸神,神凝炁結,乃成汞鉛。

牢擒意馬鎖心猿,慢著工夫煉汞鉛。
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



 黃元吉《樂育堂語錄》有詳細解釋 :

邵子云:「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二句即進陽火退陰符之大要也。

何謂地逢雷?即坤卦中含孕震卦,震下有一陽來復,即是純陰之下忽然有一陽生,即陽生活子時也。謂之天根者,以其混沌世界,黑暗無光,忽焉一畫開天,而陰陽動靜迭為升降,天地定位,日月運行,萬物之生生不息,此即天之根也。學者須從地下雷動時採之煉之,方有踏實地步,可為仙聖階梯。

到陽氣已極,重陽之下忽有一陰生,此即乾遇巽時也。乾,純陽也,巽為老陰。學道人行工
而至於陽升已極,蓬蓬勃勃充周於頭目之上,其勢有不可遏者,我即靜定片刻,停火不行,不知不覺即有一陰來生。夫以上行之氣機至此而轉為下降,即陰生於巽也。到得陰生之時,即真正活午時,我即行退符之法,以目下觀丹扃,不似進火之凝神於泥丸,即順陰生之常矣。是謂之觀月窟。

至若卯門沐浴,即陽氣上進於中正之位,是陰中陽生其半也。故酉沐浴者,即陰氣下退於中正之地,是陽中陰生其半也。苟陽氣太升,則陰氣必虧,陰氣太降,則陽氣必陷,唯進火而不過進,且於中行卯沐浴之法,退符而不過退,更於中行酉沐浴之方,自然陰陽燮理,性命雙完矣。諸子每日行工,到陽氣一生,務要順其上升之常,若稍有壯旺,即行卯沐浴法;到陰氣一起,即行下降之工,恐陰氣太盛,更行酉沐浴法,定靜片晌,不行火,不退符,如此暫休。到得純任自然,斯道得矣。若陰陽反復,兩兩歸於中黃宮內,當行溫養之法。總之,學道之要,唯以真意為主,所謂以真土擒真鉛,以真鉛制真汞,三家合一,兩姓交歡,斯道在是矣。

然用意之法有二,一為動時之意,一為靜中之意。丹書所謂外黃婆者,通兩家之和好,故無位而動。若不知動以採藥,先天元氣如何招攝得回來?此動中之用意也。內黃婆者,傳一時之音信,故有位而靜。苟不知靜以煉丹,先天元氣又如何凝結成胎?此靜中之用意也。修行人時而陽生也,則動以採之;時而陰降也,則靜以煉之。且真陽即真胎嬰也,然亦有二焉。一為坎中之陽,收之歸於丹鼎,烹而煉之,可成不飢不渴之人仙。一為虛無中之陽,以之煉於爐中,吞而服之,可成出有入無之聖真。學者須從坎之中陽加以神火煉,復完純陽之體,再從天地中安爐立鼎,採取太虛一氣歸於虛無鼎爐之中,餌而服之,自成無上金仙。
諸子須循序漸進,不凌節,不躐等,可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