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大道茫茫,當從何處下手?
......
此一心地法門,是古今千聖不易之道。故老子曰:若夫脩道,先觀其心。觀心之法,妙在靈關一竅。人自受生感氣之初,稟天地一點元陽,化生此竅,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虛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謂有之則生,無之則死,生死盛衰,皆由這箇。
儒曰靈臺,道曰靈關,釋曰靈山。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一竅。
釋教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脩。論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莖識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論其形也。
蓋此竅乃神靈之臺,秘密之府。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秘,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竅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廻息。
欲息輪廻,莫若體乎至道。欲體至道,莫若觀照本心。欲照本心,應須音眼虛鑒,常教朗月輝明,每向定中慧照。時時保得此七情未發之中,時時全得此八識未染之體。外息諸緣,內絕諸妄。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識,各返其根,則精神魂魄意之五靈各安其位。二六時中,眼常要內觀此竅,耳常要逆聽此竅,至於舌準常要對著此竅,運用施為,念念不離此竅,行住坐臥,心心常在此竅。不可刹那忘照,率爾相違,神光一出便收來,造次弗離常在此。即子思所謂不可須臾離者是也。
先存之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礙自在,正合《龍虎經》云:至妙之要,先存後忘。此又口訣中之口訣也。
然要迸除六識,尤在知所先後。意雖為六識之主帥,眼實為五賊之先鋒。故古德云:心是樞機,目為盜賊。欲伏其心,先攝其目。盖弩之發動在機,心之緣引在目。機不動則弩住,目不動則心住。
《陰符經》曰:機在目。
《道德經》曰:不見可欲,而心不亂。
《魯論》曰:非禮勿視。
朱子曰: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
《金笥寶籙》曰:眼乃神遊玄牝門,抑之於眼使歸心。
眼守此竅不離,即如來正法眼,合涅槃心之秘旨,故《楞嚴經》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又《觀經.觀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畢竟沉淪。
《道德》首章云:常有欲以觀其徼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觀此竅中之妙也。昔黃帝三月內觀者,觀此也。
太上亦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觀心非易,止念尤難。是以念頭起處,係人生死之根。
......
虛靖天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當知妄念起於識根,鬪境成妄,實非有體。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名為識。當佛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秖轉其名,不轉其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見立知,妄塵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淨,復還妙湛,洞徹精了,而意念銷。意念既銷,自六識而下莫不皆銷。即文殊所謂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既無六根,則無六塵; 既無六塵,則無六識。既無六識,則無輪廻種子。既無輪廻種子,則我一點真心獨立無依,空空蕩蕩,光光淨淨,而萬劫常存,永不生滅矣。
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當。何等直截,何等簡易。但能培養本原,觀照本竅,久則油然心新,浩然氣暢,凝然不動,寂然無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謂皮膚剝落盡,一真將次見矣。
~ 摘自《性命圭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