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心內行

   
  然而大道茫茫,當從何處下手?
......


  此一心地法門,是古今千聖不易之道。故老子曰:若夫脩道,先觀其心。觀心之法,妙在靈關一竅。人自受生感氣之初,稟天地一點元陽,化生此竅,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虛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謂有之則生,無之則死,生死盛衰,皆由這箇。

  儒曰靈臺,道曰靈關,釋曰靈山。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一竅。

  釋教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脩。論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莖識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論其形也。

  蓋此竅乃神靈之臺,秘密之府。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秘,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竅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廻息。

  欲息輪廻,莫若體乎至道。欲體至道,莫若觀照本心。欲照本心,應須音眼虛鑒,常教朗月輝明,每向定中慧照。時時保得此七情未發之中,時時全得此八識未染之體。外息諸緣,內絕諸妄。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識,各返其根,則精神魂魄意之五靈各安其位。二六時中,眼常要內觀此竅,耳常要逆聽此竅,至於舌準常要對著此竅,運用施為,念念不離此竅,行住坐臥,心心常在此竅。不可刹那忘照,率爾相違,神光一出便收來,造次弗離常在此。即子思所謂不可須臾離者是也。

  先存之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礙自在,正合《龍虎經》云:至妙之要,先存後忘。此又口訣中之口訣也。

  然要迸除六識,尤在知所先後。意雖為六識之主帥,眼實為五賊之先鋒。故古德云:心是樞機,目為盜賊。欲伏其心,先攝其目。盖弩之發動在機,心之緣引在目。機不動則弩住,目不動則心住。

  《陰符經》曰:機在目。
  《道德經》曰:不見可欲,而心不亂。
  《魯論》曰:非禮勿視。
  朱子曰: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
  《金笥寶籙》曰:眼乃神遊玄牝門,抑之於眼使歸心。

  眼守此竅不離,即如來正法眼,合涅槃心之秘旨,故《楞嚴經》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又《觀經.觀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畢竟沉淪。

  《道德》首章云:常有欲以觀其徼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觀此竅中之妙也。昔黃帝三月內觀者,觀此也。

  太上亦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觀心非易,止念尤難。是以念頭起處,係人生死之根。
......

  虛靖天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當知妄念起於識根,鬪境成妄,實非有體。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名為識。當佛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秖轉其名,不轉其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見立知,妄塵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淨,復還妙湛,洞徹精了,而意念銷。意念既銷,自六識而下莫不皆銷。即文殊所謂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既無六根,則無六塵; 既無六塵,則無六識。既無六識,則無輪廻種子。既無輪廻種子,則我一點真心獨立無依,空空蕩蕩,光光淨淨,而萬劫常存,永不生滅矣。
  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當。何等直截,何等簡易。但能培養本原,觀照本竅,久則油然心新,浩然氣暢,凝然不動,寂然無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謂皮膚剝落盡,一真將次見矣。 

~  摘自《性命圭旨》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六祖壇經》中, 智常聽聞六祖開示之偈後,心意豁然開朗,乃呈一偈。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就算是想見自性,想開悟的念頭存於心中,那怕僅此一念,就同已往不知修持時一樣迷昧不清。即便是以自性之光去照徹自己的本源,就已是二法,就已進入生滅。結果是失去光明,隨順能照之心,而於無明中枉然遷流。若不入祖師之室,自己都不知為什麼在好像是對的修持中已經執著一邊了,已經失去中道無為的般若觀照,已經變成有為的覺照了。甚深般若已變成相似般若。心內行不知何時已走向心之外了。

而這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正是修行人容易犯的錯誤。

  在東北 《腳下光明》書中,對此有作解釋:

  
  修持者在不清不楚的情況下,雖然不知,卻自以為知,莫明其妙地生起知見。心中有知見,覺性之光已熄滅。但所以生此知見的原因,是為了尋求光明。這種為了尋求光明的修持,恰恰因此尋求更加掩蓋了自性的光明,真是顛倒得可笑。菩提本來清淨無相。修持者卻常常著相。於著相中去求無相,雖然聽起來可笑,但卻有不可勝數之人,在從諸相中求取無相的菩提。


在《文始真經註》中,牛道淳對 "不知我無我,而逐道者亦然。",有如下註解:

迷人無明障礙,重雲蔽天,心地不明,如江湖黯然,不悟妙道,如游魚茫然,智波流浪,泥法求真,如忽望波明食動,智波迷道,法塵障心,如魚即而就之,喪道迷真,如魚釣斃焉。不知者不悟也,不悟我本無我,即是真空之道,而妄有我,向外逐道者,與上譬喻亦然也。此合喻也,故云不知我無我,而逐道亦然也。此章歎迷人不悟道,而喪其生也。

而《文始經》中,關尹子也說:

  勿以聖人力行不怠,則曰道以勤成;勿以聖人堅守不易,則曰道以執得。聖人力行,猶之發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聖人堅守,猶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道終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終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聖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我們總以為我們能做什麼去接近道,而忘了道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道本來就一直在那裡,只要我們放下頭腦,無我、無所得、不分別,成道將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情,雖說如此,但我們往往又逃不出"人事難做人人做,大道易行人難行"啊!

楞嚴咒心(梵音)

楞嚴神咒

 
跢姪他 唵
 
阿那隸 毗舍提
 
鞞囉跋闍囉陀唎
 
槃陀槃陀你
 
跋闍囉謗尼泮
 
虎昕都嚧甕泮
 
莎婆訶

 
 
找了一下網路,多半從"唵"字開始,發音也有些不同,以下是個人聽起來較順耳的三個版本,每版裏面也有它們自己發音的文字。
 
 
 


 
此版念誦速度較快
 
 
楞嚴咒心之現代漢語註音為:

  達得壓他,奧母,阿那隸,微薩達,微啦、巴資啦、達唎,班達、班達你,巴資啦波尼、怕特,虎母、都魯母、怕特,司哇哈。
 
這兒對各句文意也有解釋喔!
 
 
據說,楞嚴咒心有消災除障的功用,當你頭腦停不下來,或心情不平靜時,不妨暫拋一切煩心事,念念此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