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天罡說


天罡說    

張埜愚述

  三清上聖,雷霆之祖,十極高真,雷霆之本也。昊天玉帝統天元,為萬化所始,號令雷霆也。后土皇地祇,承天稟命,主執陰陽,節制雷霆也。雷霆賴日宮太陽而威,賴月府太陰而神,賴北斗九皇而為樞轄。執天地之中氣,雷霆也。理天地之中政,雷霆也。綜劾禍福,佐理樞機,雷霆也。統御陰陽,攝循地紀,雷霆也。原雷霆之根宗,專以天罡為主。天罡乃天之柄星。經云:斗柄前星曰魁,斗柄後星曰罡。萬物無罡不生、無罡不育。論之罡方,月將正月登明在亥,寅與亥合也。二月河魁在戌,卯與戌合也。三月從魁在酉,辰與酉合也。四月傳送在申,巳與申合也。五月小吉在未,午與未合也。六月勝先在午,未與午合也。七月太一在巳,申與已合也。八月天罡在辰,酉與辰合也。九月太衝在卯,戌與卯合也。十月功曹在寅,亥與寅合也。十一月大吉在丑,子與丑合也。十二月神后在子,丑與子合也。月將加正時,尋天罡方,方無差。月月長加戌,時時見破軍。破軍前一位,方許認罡星。謹按《武威經》云:天罡於中氣前每夜戌時指地上。月建一時移一辰,周而復始。一切施為,並隨罡後而行,不可前衝。是為逆犯,犯者不利。

  又論建破魁罡:正月建寅,申為破,巳為罡,亥為魁也。二月建卯,酉為破,子為罡,午為魁也。三月建辰,戌為破,未為罡,丑為魁也。四月建巳,亥為破,寅為罡,申為魁也。五月建午,子為破,酉為罡,卯為魁也。六月建未,丑為破,辰為罡,戌為魁也。七月建申,寅為破,亥為罡,巳為魁也。八月建酉,卯為破,午為罡,子為魁也。九月建戌,辰為破,丑為罡,未為魁也。十月建亥,巳為破,申為罡,寅為魁也。十一月建子,午為破,卯為罡,酉為魁也。十二月建丑,未為破,戌為罡,辰為魁也。此乃陰陽術家論四衝之不吉也。

  法家掌雷霆之號令,握天地之樞機,論取天罡正真之氣也。天罡之位在辰,猶龍之變化莫測也。支辰屬龍,五行到辰上皆有變化,如甲己到辰化土,乙庚到辰化金,丙辛到辰化水,丁壬到辰化木,戊癸到辰化火。龍居辰位,隱顯莫側,千變萬化,妙莫盡焉。所以天罡定位,端居於辰也。

  人為萬物之靈,亦有變化,暗合於辰。窮通屈伸,皆由人之五行,屬本命,號曰元辰,其義深矣。且如卯上太陽,酉上太陰,卯酉相衝,所以日月分天地之晝夜。且如辰上天罡,戌上河魁、辰戌相衝,所以水火分天地之陰陽。天罡屬火,所指之方為雷門。河魁屬水,對衝之方為雨戶,又為地戶。凡破地召雷,合從天罡對衝方作用行事。若召役雷神,只是罡光所指之方發號施令。衝則動,動則有電有雷有霹靂也。詩訣曰:天罡指處有雷霆,便向其中役六丁。若解箇中些子訣,信知造化掌中生。六丁之妙,即罡光指處是其方也。罡光方上加以二十八宿測之,有亢即雷,有箕即風,有璧、畢即雨,有翼即電,有軫即雲。雷有昴即晴,有虛即雲,有危即雪。更能步箕羅燥火諸煞,金虎大煞,流火凶星,又能尋暗金伏斷,攢聚於此,則五事可以立待。雷乃乾之精,霆乃坤之精。乾是雷之父,坤是雷之母。遇陽而生,遇陰則伏,遇合則生萬物,遇激剝則發聲。

  吁!有知天罡之方,不知天罡之理;有知天上之天罡,不知身中之天罡;有知身中之中黃,不知天上之中黃。夫天上天罡,陽精也,真土也,乃天之真陽也。居於天中之天,為天罡星,其實號曰中黃星,變化於辰也。夫身中天罡,亦陽精也,真土也。比內事為藥物,為黃婆。丹田為黃庭,居於身中之中,為天罡氣,其實號曰中黃氣,變化於心也。此竅非凡竅,中中又一中。一中之黃氣,即自己天罡也。黃中策氣之神,黃神也,即天罡氣之神也。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乃子午卯酉正中之黃氣,即天罡氣也,玉帝氣也。金光呪云:中央黃氣,玉帝化生,此說甚明。耳眼口鼻舌,精神魂魄意,攢簇向中宮,化作先天氣,即中黃氣也,吾身中之天罡氣也。

  行持之士,內視五蘊者,固氣鍊神,聚其尸魄,內想不出,外想不入,神氣不散,混合百神也。外察萬神者,以我平昔修鍊工夫,寓之於書符念呪掐訣步罡,役使萬靈,則萬神聽命,罔敢弗恭,報應如谷答響,出乎自然。惟在潔己,齋心至誠,可以動天地,感鬼神也。以我之陽精,合天地之陽精,陽精即天罡也。我之陽精,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生於左右腎,金光祖炁也。從夾脊透上朔骨,朔骨乃對耳後承枕骨也。其腎光兩道,從夾脊上朔骨,直通兩目,乃瞳精也。二物如劍鋒,透徹萬里而無礙,明於天上之日月也。歸於黃庭,即先天陽精也。三魂中是為胎光。運我之陽精,存我之陽神,直上與天通。隨其天罡所指之方,運神合氣,方為妙道。經曰:雷城有十二門,並隨罡星所指。罡星指丑,其身在未。所指者吉,所在者凶。餘位皆然。仰荷天尊廣大慈悲,宣示直指捷徑,坦然明白,學者必當窮其理,究其源,玩其端倪,庶可深造之以道。

  夫天罡定位,只在天之中心。盖緣天尊不易盡泄天機,使學者精思研微,窮理盡性,欲其自得者也。自得者,實天尊慈悲,於玄虛中垂教恩力也。罡星指丑,其身在未。不是其身在未,其實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十二時中,天罡之身只在天中之中央。罡氣指射於丑,其身自立於天中之中,背未面丑而立,流布罡光於丑位也。罡氣指射於未,其身背丑面未而立,流布罡光於未位也。餘位皆然。所以春季天罡背西面東,其炁青;夏季背北面南,其炁紅;秋季背東面西,其炁白;冬季背南面北,其炁玄。四季雷霆隨天罡旺方旺炁之說也。且如正月登明,將下有津梁神;二月河魁,將下有天都神;三月從魁,將下有玉靡神;四月傳送,下有天馬神;五月小吉,下有天井神;六月勝先,下有花萼神;七月太乙,下有天車神;八月天罡在辰,下有天樞神;九月太衝,下有三光神;十月功曹,下有天良神;十一月大吉,下有紫微神;十二月神后,下有玄樞神。師曰:取天罡氣畢,然後呼召十二月將神。夫將與神者,變現無方,神功莫測,上達天心,下推地理,中變人倫,世無不察。今人只知有天罡將了,卻不知下有神矣。所謂神逐將靈,神無將不行,將無神不動,是也。

  天罡所指,日夜常輪。只如二盤,頂上第一層天盤,謂之帝庭,即紫微垣也。必刻斗象而轉旋。即天中之天,中斗大魁也。斗像隨日月時指射地盤十二宮分,其身何嘗遊行於地盤也。天罡既只在天中之天,一切諸事,趨吉避凶,皆隨天罡方而往,百無所忌。如此言之,天罡之身只在天中之天,中央之辰上為定位,無疑矣。法師吸取天罡氣之時,且如輪定罡光在卯,則如天罡立於天中之中央,背酉面卯,法師便合於東方朝西立定,所指者吉也。眼前便分列八卦,吾身內顧中宮,面天罡之星相對而立,舉頭仰望,迎合而取之。其餘方位,例皆如之。若向天罡方召役萬神,法師卻合隨天罡所立,背酉面卯行持。盖萬萬雷神丁甲神將,都在天罡方故也。法師此時存天罡在頂上空中,法師立身於天罡之下,策役天罡,亦在上策役也。若曰破地召雷,地戶即河魁方,雷門即天罡方,雷神從地戶升,雷門降,即是從天罡方金火光中下降也。必先變神為玉帝,則念:金吒金吒大力攝,玉帝頭上金光中有詗字現。若變神為北帝,則念:北帝欽靈普輪神聖變神攝,北帝頭上金光中有聻字現。接合天罡星頭上紅火金光,日輪中有炓字現。天罡呪天帝釋帝,天帝者,昊天玉帝也,釋帝者,北極太帝也。金光呪云:釋帝隱韻,玄冥子欽,是也。所謂太釋玉隆騰勝天,佛家有所謂帝釋,於此皆無涉也。

  部帶天罡,非佩帶也。五方凶惡之炁,何不伏藏,非五方凶惡之鬼。飛光一吸,萬鬼滅亡,非伏藏也。[口*栗][口*栗]逢正聻唵吽喗噠唎娑訶,閏月加唵字在上念之。天罡印,先以小指從四指裹面插入中指背,以二指勾定小指頭,四指曲在小指背上,直伸中指,以大指掐煞文,為印。又名天關印,又名山字印。更有三五飛步天罡,分陰陽二局。冬至、立春、春分、立夏, 為陽局,右轉一七四,逆布十二時,順布九星罡,進五為天罡之方。夏至、立秋、秋分、立冬為陰局,左旋九三六,順布十二時,逆布九星,退五為天罡之方。此玉清上道,三五飛步之妙用也。又有六氣天罡者,貪狼太星為陽,其氣黑,能伐惡蕩邪;巨門元星為陰,其氣白,能祛邪攝亡;祿存真星為煞,其氣紅,能助陰益衰;文曲紐星為旺,其氣黃,能定疼正物;破軍關星為定,其氣絳,能起死回生;武曲紀星為生,其氣綠,能威制天地,掌判死生。破軍逆至廉貞罡星,即三也。貪狼順至廉貞,即五也。廉貞,罡星也。分陰陽日交加,三五之妙也。廉貞本無炁,乃六星之氣巡輝下注。以天上七星,面部七星,心中七星,三合成一,配衣擊指,妙在其中矣。

  吁!不修道德戒行,不積靜定工夫,欲變神為玉帝、北帝、上真天師,不藏魂收魄,欲步斗罡,不以神合神,不以氣合氣,不假上帝之真光,不仗天真之威力,冒取天罡之正氣,難矣哉!難矣哉!或有徑對方位,立地唸呪,自誇云舉頭天罡,又有呌天罡小名,待天罡回頭亟取之,不知舉頭取何物耶。待得天罡回頭取之,是何義耶。余何敢言其謬甚耶。江湖達者幸垂鑒焉。

~出自《道法會元》卷七十七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至人.真人 傻傻分不清楚

一直以來,對於至人、真人總是似懂非懂,今天剛好看到一段資料可供參考。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王冰曰:真人,謂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隱見莫測。其為小也,入於無間;其為大也,遍於空境。其變化也,出入天地,內外莫見,跡順至真,以表道成之證。凡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也。真人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故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體同於道,壽與道同,故能無有終時,而壽盡天地也。惟至道生乃能如是。
馬蒔曰:此下四節,帝述其素所聞者而言之也。帝言上古之世,有等曰真人者,不待於修,而此真渾然全具,故謂之真人也。天地陰陽,真人與之合一,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己之精氣,一如天地之默運也。獨立守神,一如天地之存主也。無少無老,肌肉若一。天地此無極,則真人亦此無極,相與同敝,無有終時。蓋道不變,故天地亦不變。真人之有道如此,其生同天地也宜矣。
張志聰曰:上古真人者,言所生之來,自然合道,而能全其天真之人也。天真完固,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陰陽,吐納精氣,與道獨存,全形,是以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壽過天地,無有終極之時。此由道之所生,故無為而道自合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王冰曰:全其至道,故曰至人,然至人以此淳樸之德,全彼妙用之道。和謂同和,調謂調適,言至人動靜必適中於四時生長收藏之令,參同於陰陽寒暑升降之宜,心遠世紛,身離俗染,故能積精而復全神,遊行天地,視聽八達,神全故也。庚桑楚曰:神全之人,不慮而,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又曰: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際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於我者,吾必盡知之,夫如是者神全,故所以能矣。此所以同歸於真人之道。
馬蒔曰:中古有至人者,至極之人也。淳德全道者,其德淳而不漓,則道自全矣。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誌異於人也。積精全神,亦獨立守神之意也,惟神既全,則形自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身自強固,所以遊行視聽者,以此亦與真人同歸耳。
張志聰曰:中古至人者,謂有為以入道,而能全所生之天真者也。天真雖洩,復能修德全道,積精養神,故令神氣充塞於天地之間,耳目聰明於八達之外,此蓋從修煉保固得來,亦能復完天真,而同歸大道。夫真人者,得先天之真者也;至人者,得後天之氣者也。其趨則一,故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王冰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故曰聖人。所以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正理者,欲其養正,避彼虛邪,其志深於道,故適於嗜欲,心全廣愛,故不有恚嗔,是以常德不離,歿身不殆。至於舉事行止,雖常在時俗之間,然其見為則與時俗有異爾。何者?貴法道之清靜也。為無為,事無事,是以內無思想,外不勞形,法道清靜,適性而動,故悅而自得也。外不勞形,內無思想,故形體不敝,精神保全,神守不離,故年登百數,此蓋全性之所致爾。庚桑楚曰: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
馬蒔曰:上言至人,與真人同歸,則夫上者。下此而有聖人,又下此而有賢人,故皆曰其次。言中古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順八風之理,有所嗜欲,與世俗相安,而無恚嗔之心,行同於世,服同於時,以道而同也。舉動不觀於俗,以道而異也。外不勞形於事,內無妄想之患,以恬惔愉悅為要務,以悠然自得為己功,故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其壽亦可以百數也。此猶第三節言上古之知道者耳。上文言至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而聖人不然,故不及至人者以此。
張志聰曰:至人真人者,去世離俗,修道全真,無妻室之愛,無嗜欲之情,所謂遊方之外,高出人類者也。聖人者,處天地之內,順八方之理,教以人偷,法於制度,黻冕於朝堂之上,不欲離於世俗章服,無為而治,不勞其形,隨機而應,不役其神,此治世之聖人也,亦可以優遊泮奐而長享百年矣。如五帝、三皇、周公、孔子,壽不越百歲而靈明真性,與太虛同體,萬劫常存。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與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王冰曰:次聖人者,謂之賢人,然自強不息,精了百端,不慮而通,發謀必當,志同於天地,心燭於洞幽,故雲法則天地,像似日月也。辨列者,謂定內外星官座位之所,與天三百六十五度遠近之分次也。逆從陰陽者,謂以六甲等法,逆順數而推步吉凶之徵兆也。《陰陽書》曰:人中甲子,從甲子起,以乙丑為次,順數之。地下甲子,從甲戌起,以癸酉為次,逆數之。此之謂逆從也。分別四時者,謂分其氣序也。春溫和,夏暑熱,秋清涼,冬凜冽,此四時之氣序也。將從上古,合同於道,謂如上古知道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也。上古知道之人,年度百歲而去,故可使益壽而有極時也。
馬蒔曰:下此有賢人者,法則像似,皆仰稽之意。法天地日月自然之運,辨列星辰之位,逆順以推陰陽之數,分別四時之氣序,蓋占天道以盡人事也。此猶第五節言上古之教下者,合同於道,故曰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也。亦可使益其壽,而比之至人,聖人,則有所終極焉耳。
張志聰曰:賢人者,處塵俗之內,鮮拘蔽之習,取法天地,如日月之光明,推測象緯,順逆二氣,序別四時,將與上古天真之聖,同合於道,亦可使益壽而至於壽敝天地之極,此修道之賢人,而由人以合天,超凡以至聖者也。此帝勉人修為,而不得以凡庸自棄。故移精變氣章曰: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關於《素問》、王冰、馬蒔張志聰在維基百科中有如下介紹:
《素問》,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素問》原為九卷,八十一篇。與《靈樞》八十一篇合稱《黃帝內經》,釋名:「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於岐伯也。」
《素問》記載了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以黃帝問而岐伯答的形式記載,褚徵在《褚氏遺書》說:「素問者,黃帝與歧伯、鬼臾區、伯高、少師、雷公 六臣平素問答之書,即《本紀》所謂諮於岐伯而作《內經》是也。此書出於岐伯者多,故《本紀》不及諸臣耳。」
南朝齊梁時期的全元起曾為《素問》作注,但是全元起本亡佚於南北宋之交。
至唐代,王冰對《素問》進行了編次和註釋,是為《增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共二十四卷,在北宋經林億等人校正後遂廣為流傳
馬蒔(生卒年不詳),字元台,明代會稽(浙江紹興)人。自號玄台子。對《黃帝內經》精心鑽研,據《漢書.藝文志》所載,認為《黃帝內經》有《素問》、《靈樞》各九卷之說,力排唐王冰認為《內經》為二十四卷之誤。《靈樞》自古無全注,馬是最早全注《靈樞》的第一人。
張志聰,字隱庵,清代著名醫家,浙江錢塘人,生於順智、康熙年間 (約1630年─1674年)。對醫學經典研究有卓越的貢獻。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四禪


四禪


最近看書看到四禪這個名詞,而這名詞之前又常聽到,但總是不求甚解,今蒐集一些資料,略為整理如下:

色界諸天分為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又何謂色界呢?

諸器世間,并諸有情,總名色界。色界,意為色所屬之界,三界之一,又作色天、色行天。乃有淨妙之色質的器世界及其眾生之總稱,位於「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處。此界之眾生雖離淫欲,不著穢惡之色法,然尚為清淨微細之色法所繫縛,故為別於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無色界,而稱色界。

我們對物質現象的認識,主要通過顏色(顯色)與形狀(形色)這樣的兩個渠道,所以,佛教把物質現象叫做色;佛教所說的色界,指的是色界天,在六欲天的上面。

此界之天眾無男女之別,其衣係自然而至,而以光明為食物及語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淺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禪天、四靜慮處)。

俱舍論卷八載,初禪、二禪、三禪等三地,各有三天,第四禪有八天,共十七天,即:
()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光音)天。
()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
()四禪八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以下分別說明之:

四禪
禪,禪那之略稱;意譯作靜慮,故新云四靜慮天,修四種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處也。以受與觀覺(新曰尋伺)分別之(各天解釋乃根據順正理論卷二十一

(一)初禪:又稱離生喜樂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一切苦惱所不能逼。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且有覺觀二者。。此地薩婆多部立梵眾梵輔之二天,經部與上座部,加大梵天為三天(薩婆多以之於梵輔天中攝),故初禪又分三天:

(1) 梵眾天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眾。
(2) 梵輔天於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
(3) 大梵天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歿故、威德等勝故,名為大。

(二)二禪:又稱定生喜樂地清淨心中,麤漏已伏,一切憂懸所不能逼。已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無眼等五識,故無樂受。又意識之怡悅麤大,故是喜受而非樂受),但無覺觀二者。又分三天:

(1) 少光天自地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少光。
(2) 無量光天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
(3) 極光淨(光音)天淨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淨。

(三)三禪:又稱離喜妙樂地安穩心中,歡喜畢具,識受皆與二禪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與二禪一樣亦僅有意識。有樂捨二受與上相應。此地意識怡悅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為樂受)。又分三天:

(1) 少淨天意地受樂,說名為淨,於自地中此淨最劣,故名少淨。
(2) 無量淨天此淨轉增,量難測故,名無量淨。
(3) 徧淨天此淨周普,故名徧淨。

(四)四禪:又稱捨念清淨地前五識俱無,僅有意識,唯有捨受,與意識相應。此地薩經二部立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於此加無想天為九天(薩經二部攝之於廣果中),故薩婆多部有十六天,經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識與上座部之義同為十八天。

(1)  無雲天意顯更無樂能過此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說無雲。
(2)  福生天更有異生勝福方所可往生故,說名福生。
(3)  廣果天居在方所,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
(4)  無煩天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故,說名無繁,或名無求,不求趣入無色界故。
(5)  無熱天已善伏除雜脩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或令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離遠,得無熱名;或復熱者,熾盛為義,謂上品脩靜慮及果,此猶未證,故名無熱。
(6)  善見天雜修定障,餘品至微,見極清澈,故名善見。
(7)  現天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現。
(8)  色究竟天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眾苦所依身最後邊,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積集色,至彼後邊,名色究竟。

然色界諸天之廢立,諸經論頗有異說。《長阿含經卷二十》舉出二十二天,即: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嚴飾天、小嚴飾天、無量嚴飾天、嚴飾果實天、無想天、無造天、無熱天、善見天、大善見天、阿迦尼吒天。

四禪定(四色界定)可參考http://www.bya.org.hk/life/medit/medit7.html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有一篇〈四禪天以上介紹〉,內容以《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為依準,同樣地方於此不贅言,茲將不同處略述如下:

楞嚴經中的四禪是:

(1)  福生天三禪中的天眾,苦因已盡,身心皆不再受任何逼迫,樂亦不受;因知樂也不是常住不變的,仍是對待法,福業享盡了,久必壞滅,苦樂二心,同時突然捨棄,粗重的相滅,苦樂不生,淨福性現,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2)  福愛天:福生天眾,雙捨樂苦,未免偏空,更進一步,功行純熟,能捨所捨兩亡,捨心圓融,空不礙有,有不礙空,勝解清淨,所感的淨福,亦沒有遮蔽限礙,於這無遮限的淨福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隨所願求,愛樂自在,這樣的一類,名為福愛天。
(3)  廣果天:若以福愛天的妙隨順心,令一切眾生,所求如意,於無量清淨光明中,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熏習禪定福德,使臻於圓滿淨明,以修證而住,這一類就名廣果天。
(4)  無想天:若以雙厭苦樂的心,增修捨定,精研究竟,使捨無可捨,捨心亦捨,圓窮捨道,身心俱泯,心思緣慮,像寒灰凝然,一入此定,由於定力的加持,形體可以維持五百大劫,不會壞滅。不過這等人既是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所以不能發明不生不滅的自性。初生這天,須習定半劫,方得想滅,成無想定,至第四百九十九劫半,想心又起,此定仍壞,有成有壞,終不是究竟涅槃。如是一類,名為無想天。

也就是說,從福愛天中,再加進修,有兩條超升的途徑,一是直往廣果天,另一是繞道至無想天。

以上四天,一切世間的苦樂境界,所不能動,雖然不是到達無為的真正不動地,仍存有所得的心,但有為的功用,到此已極純熟,故通名四禪。

另外,四禪中復有五不還天,也就是上生這五種中任何一天,即不再回到欲界受生;因為在欲界中,九品思惑習氣,已經同時滅盡,苦樂兩亡,欲界已不是所能安居之地,必要和他的業感相同之處,方可安居。

五不還天(五淨居天)
淨居,為淨業聖人之所居。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或住於此,窮生死邊,如還債盡,故名為淨,淨者所住,故名淨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簡單來說,為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故名淨居。

指顯教中色界第四禪天中之五天,為證聲聞第三果之阿那含果聖者所生之處。又作五不還天、五淨居處、五那含天、五淨居。即:

(1) 無煩天:此天苦樂兩滅,心境不交,無一切煩雜。
(2) 無熱天心中惟存捨的一念,收放自如,再沒有別念參雜其間,更細究這捨念,亦了不可得,欲想交雜,也沒有對象了。為無一切熱惱之處。
(3) 善見天:此天由定慧之中,見十方世界圓遍澄凝,更無塵象及一切沉垢。
(4) 善現天:此天以妙精明見現前,陶鑄一切像而空無障礙。
(5) 色究竟天:此天究盡諸色幾微之處,為色界天最勝之處。

若據俱論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楞嚴經卷九載,上述五天皆橫列在第四禪天中,然彼四禪天僅能聞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見;如世間聖地道場中,多有羅漢所居,而人不能知見。 

根据大涅槃經說,
初禪天人,因他們心中有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
二禪天人,他們對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
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
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資料參考來源:


對於禪修靜坐之人,宣化老禪師有篇〈四禪天的境界〉用字淺顯易懂,可作為參考。

參禪參到忘人無我的境界,便到初禪「離生喜樂地」。在這階段,破了眾生的執著,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受用。在此定的境界上,呼吸停止,無呼無吸,不出不入,有一種特別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妙不可言的。總之,這是一般人得不到的快樂。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在定中得到最大的歡喜。坐在那裏,不飲不食。脈搏也停止,等於死人一樣,可是還有意念,知道自己在靜坐。

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在定中離開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種的歡喜,而得一種妙樂。這種妙樂,無法可形容出來,是微妙不可思議的。在此境界,把念頭也止住了,沒有意念。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

四禪是「捨念清淨地」。意念不但止住,而且也捨了。這時候,得到非常清淨、非常微妙的快樂。四禪的境界,還是凡夫的地位,尚未證果,不要以為了不起,此境界離證果尚有一段距離,應該努力去參,再接再厲去參,進一步才到「五不還天」的境界,那才是入聖入法性流。

有個無聞比丘,他參到四禪的境界,誤認為證了果位,所以到處宣傳,自己證了果。因為他對佛法不徹底了解的緣故,所以打妄語,最後墮於無間地獄。

參考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free99-sky/article?mid=28246 

故事來源:據《大智度論卷十七》載,於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雖以坐禪持戒而得四禪,然因生起增上慢,自稱「我已得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且謗罵世尊,命終遂墮地獄;以此因緣,被稱為四禪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