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禪
最近看書看到四禪這個名詞,而這名詞之前又常聽到,但總是不求甚解,今蒐集一些資料,略為整理如下:
色界諸天分為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又何謂色界呢?
諸器世間,并諸有情,總名色界。色界,意為色所屬之界,三界之一,又作色天、色行天。乃有淨妙之色質的器世界及其眾生之總稱,位於「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處。此界之眾生雖離淫欲,不著穢惡之色法,然尚為清淨微細之色法所繫縛,故為別於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無色界,而稱色界。
我們對物質現象的認識,主要通過顏色(顯色)與形狀(形色)這樣的兩個渠道,所以,佛教把物質現象叫做色;佛教所說的色界,指的是色界天,在六欲天的上面。
此界之天眾無男女之別,其衣係自然而至,而以光明為食物及語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淺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禪天、四靜慮處)。
據《俱舍論卷八》載,初禪、二禪、三禪等三地,各有三天,第四禪有八天,共十七天,即:
(一)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光音)天。
(三)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
(四)四禪八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以下分別說明之:
四禪:
禪,禪那之略稱;意譯作靜慮,故新云四靜慮天,修四種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處也。以受與觀覺(新曰尋伺)分別之(各天解釋乃根據《順正理論卷二十一》):
(一)初禪:又稱離生喜樂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一切苦惱所不能逼。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且有覺觀二者。。此地薩婆多部立梵眾梵輔之二天,經部與上座部,加大梵天為三天(薩婆多以之於梵輔天中攝),故初禪又分三天:
(1) 梵眾天: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眾。
(2) 梵輔天:於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
(3) 大梵天: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歿故、威德等勝故,名為大。
(二)二禪:又稱定生喜樂地。清淨心中,麤漏已伏,一切憂懸所不能逼。已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無眼等五識,故無樂受。又意識之怡悅麤大,故是喜受而非樂受),但無覺觀二者。又分三天:
(1) 少光天:自地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少光。
(2) 無量光天: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
(3) 極光淨(光音)天:淨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淨。
(三)三禪:又稱離喜妙樂地。安穩心中,歡喜畢具,識受皆與二禪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與二禪一樣亦僅有意識。有樂捨二受與上相應。此地意識怡悅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為樂受)。又分三天:
(1) 少淨天:意地受樂,說名為淨,於自地中此淨最劣,故名少淨。
(2) 無量淨天:此淨轉增,量難測故,名無量淨。
(3) 徧淨天:此淨周普,故名徧淨。
(四)四禪:又稱捨念清淨地。前五識俱無,僅有意識,唯有捨受,與意識相應。此地薩、經二部立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於此加無想天為九天(薩、經二部攝之於廣果中),故薩婆多部有十六天,經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識與上座部之義同為十八天。
(1) 無雲天:意顯更無樂能過此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說無雲。
(2) 福生天:更有異生勝福方所可往生故,說名福生。
(3) 廣果天:居在方所,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
(4) 無煩天: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故,說名無繁,或名無求,不求趣入無色界故。
(5) 無熱天:已善伏除雜脩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或令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離遠,得無熱名;或復熱者,熾盛為義,謂上品脩靜慮及果,此猶未證,故名無熱。
(6) 善見天:雜修定障,餘品至微,見極清澈,故名善見。
(7) 善現天: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現。
(8) 色究竟天: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眾苦所依身最後邊,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積集色,至彼後邊,名色究竟。
然色界諸天之廢立,諸經論頗有異說。《長阿含經卷二十》舉出二十二天,即: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嚴飾天、小嚴飾天、無量嚴飾天、嚴飾果實天、無想天、無造天、無熱天、善見天、大善見天、阿迦尼吒天。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有一篇〈四禪天以上介紹〉,內容以《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為依準,同樣地方於此不贅言,茲將不同處略述如下:
楞嚴經中的四禪是:
(1) 福生天:三禪中的天眾,苦因已盡,身心皆不再受任何逼迫,樂亦不受;因知樂也不是常住不變的,仍是對待法,福業享盡了,久必壞滅,苦樂二心,同時突然捨棄,粗重的相滅,苦樂不生,淨福性現,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2) 福愛天:福生天眾,雙捨樂苦,未免偏空,更進一步,功行純熟,能捨所捨兩亡,捨心圓融,空不礙有,有不礙空,勝解清淨,所感的淨福,亦沒有遮蔽限礙,於這無遮限的淨福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隨所願求,愛樂自在,這樣的一類,名為福愛天。
(3) 廣果天:若以福愛天的妙隨順心,令一切眾生,所求如意,於無量清淨光明中,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熏習禪定福德,使臻於圓滿淨明,以修證而住,這一類就名廣果天。
(4) 無想天:若以雙厭苦樂的心,增修捨定,精研究竟,使捨無可捨,捨心亦捨,圓窮捨道,身心俱泯,心思緣慮,像寒灰凝然,一入此定,由於定力的加持,形體可以維持五百大劫,不會壞滅。不過這等人既是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所以不能發明不生不滅的自性。初生這天,須習定半劫,方得想滅,成無想定,至第四百九十九劫半,想心又起,此定仍壞,有成有壞,終不是究竟涅槃。如是一類,名為無想天。
也就是說,從福愛天中,再加進修,有兩條超升的途徑,一是直往廣果天,另一是繞道至無想天。
以上四天,一切世間的苦樂境界,所不能動,雖然不是到達無為的真正不動地,仍存有所得的心,但有為的功用,到此已極純熟,故通名四禪。
另外,四禪中復有五不還天,也就是上生這五種中任何一天,即不再回到欲界受生;因為在欲界中,九品思惑習氣,已經同時滅盡,苦樂兩亡,欲界已不是所能安居之地,必要和他的業感相同之處,方可安居。
五不還天(五淨居天):
淨居,為淨業聖人之所居。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或住於此,窮生死邊,如還債盡,故名為淨,淨者所住,故名淨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簡單來說,為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故名淨居。
指顯教中色界第四禪天中之五天,為證聲聞第三果之阿那含果聖者所生之處。又作五不還天、五淨居處、五那含天、五淨居。即:
(1) 無煩天:此天苦樂兩滅,心境不交,無一切煩雜。
(2) 無熱天:心中惟存捨的一念,收放自如,再沒有別念參雜其間,更細究這捨念,亦了不可得,欲想交雜,也沒有對象了。為無一切熱惱之處。
(3) 善見天:此天由定慧之中,見十方世界圓遍澄凝,更無塵象及一切沉垢。
(4) 善現天:此天以妙精明見現前,陶鑄一切像而空無障礙。
(5) 色究竟天:此天究盡諸色幾微之處,為色界天最勝之處。
若據《俱論》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據《楞嚴經卷九》載,上述五天皆橫列在第四禪天中,然彼四禪天僅能聞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見;如世間聖地道場中,多有羅漢所居,而人不能知見。
根据《大涅槃經》說,
初禪天人,因他們心中有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
二禪天人,他們對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
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
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二禪天人,他們對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
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
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資料參考來源:
四禪 http://greatbook.josephchen.org/GREATBOOK/DIC/01729.htm
佛學大辭典 http://cbs.ntu.edu.tw/dict/dfb/data/%25E5%259B%259B%25E7%25A6%25AA%25E5%25A4%25A9.html
獅子吼站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Sitting/R/F001007R&num=6
淨居有五天 http://blog.udn.com/arongsh/6922684
佛光大辭典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佛學大辭典 http://cbs.ntu.edu.tw/dict/dfb/data/%25E5%259B%259B%25E7%25A6%25AA%25E5%25A4%25A9.html
獅子吼站 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Sitting/R/F001007R&num=6
淨居有五天 http://blog.udn.com/arongsh/6922684
佛光大辭典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對於禪修靜坐之人,宣化老禪師有篇〈四禪天的境界〉用字淺顯易懂,可作為參考。
參禪參到忘人無我的境界,便到初禪「離生喜樂地」。在這階段,破了眾生的執著,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受用。在此定的境界上,呼吸停止,無呼無吸,不出不入,有一種特別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妙不可言的。總之,這是一般人得不到的快樂。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在定中得到最大的歡喜。坐在那裏,不飲不食。脈搏也停止,等於死人一樣,可是還有意念,知道自己在靜坐。
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在定中離開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種的歡喜,而得一種妙樂。這種妙樂,無法可形容出來,是微妙不可思議的。在此境界,把念頭也止住了,沒有意念。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
四禪是「捨念清淨地」。意念不但止住,而且也捨了。這時候,得到非常清淨、非常微妙的快樂。四禪的境界,還是凡夫的地位,尚未證果,不要以為了不起,此境界離證果尚有一段距離,應該努力去參,再接再厲去參,進一步才到「五不還天」的境界,那才是入聖入法性流。
有個無聞比丘,他參到四禪的境界,誤認為證了果位,所以到處宣傳,自己證了果。因為他對佛法不徹底了解的緣故,所以打妄語,最後墮於無間地獄。
參考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free99-sky/article?mid=28246
故事來源:據《大智度論卷十七》載,於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雖以坐禪持戒而得四禪,然因生起增上慢,自稱「我已得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且謗罵世尊,命終遂墮地獄;以此因緣,被稱為四禪比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