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轉貼~ 生活小竅門


朋友EMAIL轉來的資料,真是感謝這些聰明的善心人啊!


地板太多頭髮?拿塑膠袋套住掃把,頭髮乖乖跟你走。

橡皮筋這樣,刷東西的時候不用抹在油漆桶邊缘

桶子放不進洗臉盆接水?用畚箕、鏟子。


釘釘子别用左手固定位置。用梳子

煮湯不溢鍋

很多數據線?用衛生卷纸芯和鞋盒分類放好

蓮蓬頭有的眼堵了?用塑膠袋裡倒點醋像這樣扎在噴頭上泡一夜,通了。

用碗或者杯子做手機擴音器,早上當鬧鐘震天響

經常有人從身後偷襲?在眼前放個墨镜再也不用擔心受怕

怎樣煎出能放進三明治裡的荷包蛋

密封保存没吃完的

褲子拉鍊經常自己滑下去讓你在同學同事面前很没有面子?在拉鎖上轉進去個鑰匙環,然後將環套在腰部鈕扣上。

冰箱存放啤酒法

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20130530 天母古道遊

已經不記得上次爬天母古道是幾年前了,但我想第一次爬應該至少是十幾年前吧!現在的天母古道規畫得很好,入口處像是個迷你公園,有個大招牌(SORRY! 一開始沒想到要照 @_@),還有提醒你注意猴群的標誌呢!只可惜我至今跟牠們沒緣,同行朋友說,他上星期來時看到一大群猴子哩!

入口處的一個小雕塑

接下來,就是常達20~30分鐘的漫漫上坡路囉!!!這段路,應該少有人能夠不氣喘噓噓的吧~





爬一小段後,已可約略從樹叢間看到山下的房子了。


天母古道又稱「水管路步道」,據說這個名稱就是由這條粗粗的水管而來(日據時期至今)。從以前的人拍的照片來看,這條路現在的林蔭多了很多。






一路上,蜘蛛網相伴,上圖中下方有一隻蜘蛛,看到了嗎???我用龜速慢慢前進著,快到平路時,左邊有一個涼亭,以前還有善心人的奉茶在那,但現在沒有了。坡道盡頭,有個水龍頭可讓人冲涼一下,真是個貼心的設計啊!接下來,迎接你的就是“康莊大道”囉......




有注意到嗎?這沿路樹蔭都很多,對怕曬的人是一大福音。而腳下現在也多鋪了很多碎石子,我想應該比較不用擔心下雨天爛泥巴的問題吧!?

菇?菌?瘤?

螞蟻大軍正快速通過中

很像靈芝的東西
一般人可能選擇原路來回,或直接走到陽明山的文化大學再坐車下山,我們今天走的是稍遠的一條(但階梯沒那麼多),在快到文化大學的左邊,有一條下山的路,林間穿梭一會後,就會接上產業道路,從產業道路往下會經過一間鬼屋餐廳,繼續走就會接上中山北路7段了。

走出山裡的第一景象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轉載] 新加坡富家之女自述出家學佛心靈蛻變史


會看到這篇文章,是朋友那兒傳來的一個連結,文章頗長。
下午花了點時間把它看完,心有戚戚焉,想把它轉載分享給更多的人。
搜尋一下,似乎已不知本文的源頭出自何處了,內容是否有被刪減或增述,也不得而知,但其中主角勤誠恆的精神,無疑是我們可以學習效法的。



前言:

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即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求學佛法以期了脫生死。

佛陀就曾說過:超越火海劍林,乃至死亡之前都應希求佛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十分讚歎傳馨的上下求真之舉。她從新加坡先來到泰國,又前往印度,最後終於在這高原藏地住了下來。來回奔波並非為了搜奇覽勝,而是為了心中那執著的理想。

在藏地,她已經待了六、七年。每當寒冬臘月到來的時候,看著這個來自熱帶國度的修行者,待在她那並不能遮擋風寒的小木屋裡刻苦鑽研佛法,我就感到非常欣慰。在一次次的遊歷諸國的過程中,傳馨漸漸對世間生起了猛烈的出離心,並最終在佛學院落髮出家。
 
我本人認為她的求學、求道、求真的精神確實可嘉,特別是在當今這個整天高喊“我為人人”,實則骨子裡希望“人人為我”的社會裡,這種發心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下面還是讓我們跟著她的長篇“傳馨西遊記”,共同遊覽一下沿途風光,並領略一番傳馨本人的心靈蛻變史吧——


                                                                 傳馨托蓮燈照


那段瘋狂的少女歲月

我叫傳馨,來自新加坡。我的祖籍是廣東,家鄉在靠近海邊的一個小鎮上。

從小我都是在豐衣足食的優裕環境下成長的,記得小時候我從未因物欲的不滿足而苦惱過,慈愛的父親總是想盡一切辦法逗我開心,不讓我受委屈。十歲以後由於家境日豐,加之父母對我也越發溺愛,故而從那以後我就更過上了無法無天的自由生活。

記得當時我每天上學帶的錢都不少於一百塊,下午放學後便約上幾個好友上館子、逛商場、看電影,或到游泳館游泳及健身房健身,不到天黑決不回家。這樣的浪蕩日子過了整整三年,以致熏習得我整天想的都是哪裡有好吃的、哪兒又有了新玩意、哪家戲院在上映新電影……由於手裡有了幾個臭錢,再加上沒人敢管我,結果我的脾氣越來越暴躁,動不動就張口罵人。

整天沒人約束,性子也越來越叛逆。那時我買了大約有二十多雙各式各樣的鞋子;幾百乃至上千元一套的衣服隨手亂丟;一大堆好看不中用的包包……玩到最後,我已是忘乎所以,到上中學時乾脆連課也不上了。

學校附近有家“德士歌舞廳”,我每個星期都要光顧三、四次。把頭髮染成最前衛的橙藍色,夾在一大群紅毛綠鬼中間,從傍晚七點一直狂扭到第二天淩晨三點,然後再去泡酒吧,喝得酩酊大醉時就借宿朋友家。早上迷迷糊糊起床後,又開始新的一輪吃喝玩樂。那一陣子,我根本不知道這世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崇高,也不知道人生應有一個目標,叫理想。


突然患病,感悟生老病死

想來也是造化捉弄人。十六歲那年,真應驗了古人的那句話“物極必返,樂極生悲。”狂癲得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忽然得了風濕性關節炎,病情來得非常迅猛,沒幾天我便全身抽筋,上下關節迅速變形。手指及腳趾關節扭曲、腫大、不能伸直,不久手指就彎曲得不能持筆寫字。
疾病突發後的三個月中,我隨父母遍訪中西名醫,但全都無濟於事。有一江湖郎中說要治好這病,唯有以火燒遍四肢關節,使血液循環加快才能消炎消腫。就這樣,我每隔一天便要去體驗一次火燒關節的“治療”,被他這樣用火燒了整整兩個星期,就差最後被他燒死。不過病情卻沒有任何起色,反而更加重了。

曾經稱兄道弟的“好哥們”、“好姐們”,在我生病期間沒有一個人打過來一個電話;媽媽把那麼多好吃好喝的擺滿在我的面前,我卻連抬手拿它們的力氣都沒有;爸爸對我如此疼愛,看著我痛他也掉淚,但他根本代替不了我受罪,儘管他自己願意這麼做……生病期間,我腦子裡開始飄進這些平常瞬間都不會想到的現象、問題。病痛逼著我躺在床上,無法瘋癲的我這才有了從容的時間去回味自己往昔的所作所為。

記得有一次聽到爸爸在走廊上對主治大夫說:“先生,求求您了,無論如何也要治好我女兒的病!花多少錢都沒關係。”

當時我就忽地冒出了這麼一個念頭:“家裡錢財這麼多,為何買不來我的健康?如果得個關節炎就已經受不了,甚至想到自殺,那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又該如何?那種痛苦豈不要將我徹底擊得粉碎?”

特別是想到這最後一個問題,我確實有點兒毛骨悚然、不寒而慄。也就是在這種種的煎熬困逼當中,我第一次思考起自己的人生。爸爸的一個朋友來看我時,帶給我一本《聖經》,他希望我能有一個信仰。


從《聖經》到佛教的信仰回歸

當我一看到“信我者得入天堂,不信我者則入地獄”這句話時,我就把《聖經》扔在了地上。當時的我偏激地認為,這句話太自私了,它激起了我無比的厭惡。誰說這句話就證明他的慈悲簡直如牛蹄子印裡積的那窪水,還擺脫不了“小我”的權威與恐嚇!

奇怪的是,沒過幾天又有一位阿姨到我病床前探望。她無意中說出的幾句話卻讓我久久回味不已。那幾句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我趕緊問她這是誰說的,她告訴我這是佛教裡一個叫地藏的菩薩發下的無盡誓願。兩相對照,我立刻對這位菩薩、對佛教產生了不可扭轉的信心與好感。我驚訝萬分,這世上居然還有這等的慈悲!別說我不瞭解的地獄了,就是把另一個關節炎患者的疼痛轉移到我身上,我都會被徹底壓垮的。那時我立刻就相信了地獄的存在,這醫院不就是人間地獄嗎?!

我急忙問她這個佛教裡還有什麼菩薩,她脫口而出:“觀世音菩薩啊。”我一聽就覺得這個名字特別耳熟,仔細想了半天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我們家供奉的觀音娘娘嗎?十幾年來,我對家中的這位娘娘像幾乎天天視而不見,因為我一直把她當成是封建餘孽,是沒知識沒文化之人的精神寄託。卻想不到她原來是佛教裡的一位大菩薩!

從此我便開始了每天持誦觀音聖號的經歷。

大約人在困苦中,祈禱亦更為懇切吧!在狂歡縱酒中,我把觀世音菩薩拋置腦後。現在,在極度痛苦中,我卻想到了她,自己都覺得非常不好意思。但痛得實在沒辦法,我也就邊流淚、邊打針、邊誠心地祈禱她。疼得實在忍無可忍之時,我真的是放聲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大聲哀告觀音菩薩:救救我吧!救救我吧!

居然,沒過幾個月,我的風濕性關節炎痊癒了!


虔誠念誦觀音菩薩聖號,與佛結緣

病好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我家附近的一間寺廟去親近我日日想念的諸佛菩薩。剛跨進大殿的門檻,就聽得幾聲清越的敲擊大磬的聲音悠悠傳來。那一瞬間,我幾乎驚呆了,身心忽然就清爽安寧了下來,原來人間竟還有著這樣高貴、從容、淡泊的妙音。當時我就發願一定要皈依佛門,這才是我夢寐以求的最終宗教。

每個人皈依佛門的因緣都不盡相同,我就是被那一聲擊磬的聲音帶了進來。信仰佛教對我是件不需要任何理由的選擇,因為我的命都是它賜給的。想起過去的荒唐歲月,我就慚愧得掉淚。幸運的是這一切都過去了。

後來,我參加了新加坡一個為期三年的佛學班,並受了菩薩戒。這三年是我在學佛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的三年,我如饑似渴地吮吸著佛法甘露,恨不能一天當作兩天使。在對佛法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後,我便想離開新加坡到國外參學去。我深深感到,在新加坡這個地方培培福報、入個佛門還可以,但不可耽著日久,否則就只能在人天道上徘徊而已。我選中的第一個目標便是泰國。

當把消息告訴親朋好友們時,他們一致驚呼:“唉呀,怎麼能到泰國去呢?千萬別去!”
 
他們反對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幾條:其一,那是小乘佛國,大乘行人跑去幹嘛?

其實剛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認為的。後來修習日久,我才發覺問題不是那樣簡單。佛陀早就說過:法無高下,心有大小。眾生根基各有不同,一味平懷、等視群生是體,但用上還是要劃出八萬四千法門以對治不同的心病,哪有一種藥是真正可以當萬金油使的?
就像《阿含經》,一般修行人都視其為小乘經典,但如果你以大乘心態去讀,便會發現它處處都在講大乘法門。況且就我觀察到的周圍學佛人而言,個個都宣稱自己修學大乘,但十有八九戒律都不精嚴。這樣的話,菩提心豈非成了空中樓閣?基礎沒打好,般若正見如何樹立?更何況作為“戒定慧”中心環節的“定”學,許多所謂的大乘行人連禪定的基本功夫都不具備。

他們反對我去泰國的第二條理由便是:泰國既是著名的佛國,又是聲名狼籍的色情之都,經常有少女被拐逮入妓院的事發生。一個十九歲的女孩隻身奔赴那樣的一個異國他鄉,這可如何得了?

對這種意見我更是一笑了之。經歷了穩紮穩打的三年學佛後,我的成佛之心日漸增盛。不願自己得安樂,但願下化一切有情。這憑此種發心,我相信也必能得到三寶的加持、護法的護念。況且待在泰國的那麼多女孩,難道全都被拐入妓院不成?


離開家後的求法道路

父母對我的決定更是驚懼不已,無奈中只得使出最後一招——斷絕經濟來源。我明白爹媽的苦心,但我更對他們不明白我的心願表示遺憾。沒辦法,世上難有兩全其美之事。最後我自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湊足了路費,經過四天的長途跋涉終於抵達了泰國南部。

泰國真不愧是佛教之都,這裡全民信佛(後來接觸久了,發覺信是信,但絕少正信,很少有人為了生脫死、救眾生出水火而信)。泰國人性情溫和有禮、樂於助人,且對出家僧人及守持八關齋戒的在家白衣(持八關齋戒者專用的服裝)特別恭敬。

只要看到這些修行人身陷困境,一般的泰人都會不遺餘力地在各方面為你提供幫助。本來我一句泰語都不懂,英文也非常蹩腳,獨自一人從泰南走到泰中,又走到泰北,最後走到泰國的東北部,這一路一方面多虧三寶加披,一方面就是靠這些熱心而陌生的泰國朋友們的幫助,才使我未被任何違緣擊垮。


第一站與大禪師佛使比丘

我在泰國參訪的第一位師父是南傳佛教著名的佛學家及禪師——阿贊布達它薩(佛使比丘),他是泰國當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他的道場行持儀規如下:早晨三點半,眾人集於經堂,按僧臘的長短分序而坐,進行一個半小時的早課。

然後便各回寮房、整衣持缽,開始了比丘們托缽乞食之清淨行,這是我在尊者布達它薩這裡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比丘們整齊地排著隊,以十足的威儀、慢步前往附近的村落乞食。尊者布達它薩走在最前面,步履平穩、緩慢,舉止端嚴、眼目慈悲,這一切儼然佛陀住世時與諸大德、阿羅漢們出外托缽化緣景象的再現。

而每當尊者以低沉宏亮的聲調佈道時,常有小雞、小貓、小白兔、小鳥依偎在尊者身邊。這情景已永遠地刻在了我的腦海深處。

在尊者這裡呆了幾個月後,我又獨自登上開往東北部的列車,繼續我的求道之旅。


第二站  泰國空寂道場,結緣中觀空性論
 
參學的第二站是離泰國首都曼谷四百多公里的阿讚揚達的空寂道場。阿讚揚達在諸位尊者大德中,比如阿贊布達它薩、阿贊查等人中年紀最輕,但修證境界一點兒也不比任何高僧差。他的確是一位外行小乘、內秉大乘精義的大修行人,他所傳授的教義特別著重於修四無量心、菩薩四攝法及般若空性,這也是“空寂道場”得名的原因。

八四年之前,有七年時間,他被西方國家廣泛邀請前去弘法利生。回國後又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歡迎,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由於尊者廣弘大乘佛法。

空寂道場留給我兩點永生難忘的印象:
第一,每當阿讚揚達尊者帶領弟子們托缽乞食歸來後,全體僧眾便以淨水洗腳,而後入經堂,禮佛畢便席地而坐。用餐前大家先念誦經文、作餐前五觀,然後以阿贊為首,先將一杯開水倒入缽中,然後再安靜進食。倒水的目的是將缽中酸甜苦辣的味道沖淡成一味,以減弱舌頭對味覺的貪愛。他們的這個習慣讓我在日後的修行中時時都能提起對“五蓋”(財色名食睡)的警惕與防犯。

第二,在空寂道場我頭一次聽聞了空性的甚深義理,這為我後來接觸中觀、特別是最後聞思大圓滿“本來無生的大空性”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也就是在這裡,我一方面驚訝於佛陀揭示的“色即是空”這一真理的偉大與深邃,另一方面又隱隱地對這裡把“色”和“空”分開表示遺憾。

我覺得阿贊比一般小乘行人把“色”一步步分析為空,然後執著空性去求涅槃、解脫的聞思修行更進一步的地方在於,阿贊意識到了色當體即空,而且就像鏡中像一樣了不可得,但他還是沒有達到後來我在雪域藏地、色達喇榮佛學院學習真正的中觀時,所瞭解到的“空即是色”、“空有不二”、“性相一如”那樣的高度。

當然,當時我不可能有這麼清醒的認識,我只是朦朦朧朧地感覺到,難道“色”和“空”一定就是水火不相容嗎?如果是那樣的話,“借假修真”豈不成了一句空話?從此岸到彼岸豈不成了一個永遠無法跨越的天塹?

也就是在空寂道場,我萌發了要去印度探尋以龍樹菩薩為發端的般若大乘真正法源的念頭。但為了打好基礎,我還是按原定計劃來到了離空寂道場二百多里路的一代女成就者帕美布翁格的禪林。


帕美和她的修行故事

帕美年輕時嫁給了一個非常富裕的男子,他們共育有三個兒子。帕美出家前還經營著一家美容院,總之家庭生活非常幸福、豐足。

但帕美從小到大都對物質上的享受不感興趣,她一生想的都是生死解脫問題。終於在她二十八歲那年,她下定決心要禁語,並在每天從美容院下班後,獨自一人走到郊外的屍陀林去觀修無常,第二天淩晨五點鐘左右再步行回美容院上班,這樣的生活共持續了五年。這五年期間,帕美還以巨大的毅力持守八關齋戒,並天天以紙條向丈夫祈求允許她出家修行。五年過後,首先是三個孩子被母親的苦行精神所打動,他們一起代母親向父親祈請。父親在三個兒子的祈求下終於答應了帕美的要求,准許她離家修行。

帕美選擇的修行道場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當我來到這個小島上後,我立刻發覺這裡實在是一個鍛煉修行人的最佳場所,因而在這裡我住了將近一年。後來每當回憶起這一年來的島上生活時,我的內心便會泛起對帕美難以表述的感激之情!是的,在這裡,我體會到了生死的無常;在這裡,我學會了堅強地面對一切苦難;在這裡,我學會了精進、專一、持久地提持正念;在這裡,我打下了禪定最堅實的基礎……

在這個名叫吉祥島的荒島上,記得從帕美那裡接受的最嚴格的修持便是,從中午十二點開始赤腳在熱沙上經行八小時!當時我的腳被燙得通紅,全身皮膚暴裂,汗水剛開始像關不住的水龍頭一樣汩汩往外淌,到最後卻連一滴汗也排不出。全身骨架似要散架似的讓我搖搖欲墜、眼前直冒金星。而且帕美要求在八小時的經行中,不能片刻停頓、不能停下來喝水、上廁所。

但你決不要輕易就下妄斷說這是無謂的苦行,因帕美要求我們在八小時的行走中,每邁一步都要以佛陀聖號這正念來提攝,一步一步、一念一念,用不間斷的佛念來扭轉並最終蕩空心裡的妄念、苦念、畏難念,直到最後能所雙亡,整個心中空靈一片。經行一兩個小時後,你就會感覺到心魔開始作祟了。

煩惱魔以種種理由引誘你放棄經行、懈怠放逸。這時如果發心不堅定、求道不真切的人很容易向自心幻化的魔頭投降,但我始終心念耳聞佛陀聖號,我不相信自己保持正念的毅力敵不過虛幻的四大合成的假身的疲倦感。結果往往經過了四、五個小時後,在你的精神戰勝了肉體的極限後,剩下的經行之路簡直就像是走向光明的越來越輕鬆的一段自在之旅……

除了這種難忘的經行修行外,我還記得有很長一段時間,帕美都讓我睡在一具玻璃棺材旁,那裡面有一具十五歲的女屍正在慢慢枯乾。旁邊還有有關有漏人身的不淨照片,讓你頓感所謂的俊男靚女其實不過都是一些流動廁所。在這裡待久了,我一睜眼看人,便覺得他們怎麼看怎麼像一具具白骨。

真正對醜陋人身生起厭離、對短暫人生生起出離心的,還是帕美讓我們於半夜三更時進行的繞荒島修行之舉。我們半夜兩點半便要開始各自獨立爬上後山的原始森林中,待到天亮再爬下來。這座山依然保持著原始的狀態,山洞中有各種猛獸毒蛇。

爬山過程中,有些路段不得不用雙手攀援樹藤騰空而上。有一回,大約在淩晨四點鐘左右吧,我正手腳並用幾乎“爬行”在山涯上,忽然感覺前方似乎有一個大東西擋住了去路。騰出一隻手用手電筒一照,天哪!原來是一隻大老虎!老虎此刻正用發亮的眼睛瞪著我。

與老虎照面的頭一個回合,我心裡的第一個念頭便是:這下完蛋了。但瞬間工夫,平常接受的佛陀教言又讓我漸漸穩住了陣腳。

什麼叫“人生無常”、“生命如風中燭”,我總算有了面對面的體驗。管他呢,平常你總是口頭高喊“無我”、“無我”;整天念誦“空諸所有”、“四大假合幻化之身”; 一看到佛祖在因地以血肉之軀佈施的事蹟就淚流滿面;整日說為下化一切有情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念念都自信佛菩薩的慈悲願力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一定會尋聲救苦,只要你有真切的信願……怎麼一到關鍵場合便什麼也想不到了,腦子空白一片,雙腿直打顫……“豁出去了!”

當我下定這個決心後,整個身心便似卸下了千斤重擔。既然一切都是“唯心所現”,那我的恐懼豈不是杞人憂天!於是我便在心底默默地對觀世音菩薩發了一個願:“如果我前世與這只老虎有惡緣,那我今天葬身虎口也不足為惜,但願以此功德回向給它,使它早日超升、早獲解脫。”

接下來,我就爬在懸崖上開始念誦觀音聖號……大約幾分鐘過後,這只老虎長嘯一聲便轉身離開了。我當時腦子裡閃過的又一個念頭便是:“帕美平常講,修行人只要時刻提起正念、對三寶充滿信心、放下一切身心枷鎖,如果不能證取大道,那這個佛教就算是騙人的把戲了。今天我總算實證了一回!”

後來我還經歷了在山洞中禪修,等出定後發現周圍竟擠滿了豹子腳印;有次在經行時,腳被被毒蛇咬傷;睡在屍陀林,渾身上下被毒蚊子叮起幾十處大包……等等險境,但我自己都能感覺到,我的心對外境的一切苦樂境界的執著、追逐、分別妄念越來越淡了。

也就在此時,我想我應該離開泰國了。在阿讚揚達尊者那裡深切感受到的對中觀正見、對最究竟的自利利他之路的探求願望,此時越來越強烈地佔據我的腦海。戰勝老虎現在看來只是小事一樁,如何使自己及眾生儘快與佛佛陀無二無別,才是今後的首要任務。

怎麼辦?當我靜下心來問自己的時候,“到印度去!”這一念頭便自然而然地冒了出來。我堅信在這個佛法誕生的國度,一定能找到滿自己成佛心願的最佳道路。


第三站印度朝聖到五明佛學院

為了籌足旅費,我從泰國又回到了新加坡,幹起了所有能讓我掙夠“盤纏”的工作。父母對我的選擇依然不是十分理解,但他們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女兒越發顯得堅強、從容、大度了。在橫渡麻六甲海峽的遊輪上幹了幾個月的服務員後,我終於湊足了旅費,又一次隻身奔赴比泰國更加遙遠的神秘國度——印度之邦。

在印度,我遊歷了佛祖成道時的菩提樹、轉法輪的王舍城遺址,還有三世諸佛成道的金剛座。當然也拜會了許多隱匿人間的高僧大德,甚至包括在喜馬拉雅山腳下閉關的瑜珈士。但我最感激印度的地方是,在那裡,我聽聞了藏密的傳承,並知道了日後我將之作為終生歸宿地的中國四川色達喇榮佛學院的大名。

當我九五年終於踏上佛學院的土地時,幾乎已是身無分文了。但在這兒待了一個月後,我就認定,我現在終於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曾經夢寐以求的無價之寶——成佛之道,終於讓我在色達喇榮佛學院給找到了!這裡的教法涵蓋了大小乘、顯密的所有法寶,繼承了佛陀、龍樹以來的所有精華教義,特別是有我一直耿耿於懷、朝思暮想的大中觀的最究竟、最清淨的傳承,當然還包括盡攬一切成佛階梯的大圓滿九乘次第。
 

我還能再說什麼呢?!

漂泊了那麼久,尋覓了那麼久,當疲倦的心性想要找一個最終的棲息港灣時,緣分這只風帆便將我安然送到了佛學院這塊可以永久休息的地方。

放下了不安,放下了焦急,在緊緊環繞法王如意寶的五瓣蓮花山谷中,我建起了自己修行的小木屋。推開窗,大自然這幅巨畫便立刻以未經雕琢的筆觸撲入眼簾:遠處有山,山上有草,青青草地上有穿著紅色僧衣的我的同道。他們的頭頂上有天,天空裡有雲,自由自在地飄蕩的雲兒,能否把我的心聲帶給所有藍天下生存的眾生?

我想說:我愛佛法,因為我珍惜生命!我愛學院,因為在那裡我可以把握來世今生!


後記(註):

記得我在新加坡大眾學佛會聽說了傳馨的經歷後,當時看著窗外海天一色的景致,望著茫茫天地間奔波不已的人流、車流,想著越來越高聳雲天的大樓,我就不禁感慨道:這真是一個希求財富的時代,像傳馨這樣的修行人恐怕會越來越少吧。我們很希望真正的修行人都能把握住聖者遺留下來的財富,而非像世間人那樣,都爭先恐後地把有漏財產當作人生的首選目標。

(註:此標題原文沒有,為方便閱讀所加。)


編後話

《法句經》云:“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這七財才是真正智者所應追求的法財、聖財。

阿底峽尊者也說:“捨棄一切有漏財,當以聖財為嚴飾。遠離一切散亂境,依止殊勝寂靜處。”
不過,這麼好的教言在現今的環境下又能被多少人奉為金玉良言呢?

大多數人在日夜尋覓財富的過程中,大概十有八九都會把這些聖者的教言拋置腦後的,而這恰恰是智者的呵斥處。薩迦班智達就曾不無悲哀、不無痛責地說過:“漂泊輪迴諸眾人,晝夜拼命求財富。”

能否有更多的人都能像傳馨一樣,把佛法當成生命中最值得希求的無價之寶,在勤勉不輟的求真過程中,打開生命本來的無盡寶藏?


轉載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55db50102e084.html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性命圭旨》中的內外藥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其體則一,其用則二。
何謂體?本來三寶一體是也。
何謂用?內外兩般作用是也。
故《悟真篇》云:內藥還同外藥,內通外亦須通。丹頭火熱自然紅,溫養兩作用。此漸教也,權法也,接中根及下根人。

大藥雖分神、氣、精,三般原是一根生。
凡夫生死如輪轉,只因迷卻本來心。心即性也,故即然子曰:本來真性號金丹,四大為爐煉作團,此頓教也、實法也。接上根及上上根人 。


凡修煉者,先修外藥,後修內藥。
若高上之士,夙植靈根,故不煉外藥,便煉內藥。

外藥
內藥
有為有以為
無為無不為
有體有用而實無
無形無質而實有
可以治病,可以長生久視
可以超越,可以出有入無
外陰陽往來
內坎離輻輳

以外藥言之,
交感之精,先要不漏,
呼吸之氣,更要微微,
思慮之神,貴在安靜。

以內藥言之,
煉精者,煉元精,抽坎中之元陽也,元精固,則交感之精自不洩漏;
煉氣者,煉元氣,補離中之元陰也,元氣住,則呼吸之氣自不出入;
煉神者,煉元神,坎離合體而復乾元,元神凝則思慮之神自然泰定。

內外兼修,成仙必矣。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意誠信立:人心靜而道心彰


離坎若還無戊己,雖含四象不成丹。
只緣彼此懷真土,遂使金丹有返

坎為水,在人為元精,發而為智;
水中藏金,在人為真情,發而為義。
離為火,在人為元神,發而為禮,
火生於木,在人為元性,發而為仁。

道心有坎之象,人心有離之象,道心人心,即具金、木、水、火之四性。但四性各別,若欲一氣相生,全賴戊己之功。
戊為陽土,為元氣,發而為信;
己為陰土,為意念,發而為慾。
坎納戊,在道心為信;離納己,在人心為意。

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意誠則己土定而人心靜欲行其道,先立其信,信立則戊土現而道心彰。

若道心無信,人心不誠,雖有仁、義、禮、智,各不相顧,所藏性情精神,亦皆相背,何能結至靈至聖之神丹乎?故修道者,必以誠意立信為主;意誠信立則道心彰,人心正。彼此和合,陰陽相應,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凝而為一粒黍珠。散者復聚,去者仍還,故曰只緣彼此懷真土,遂使金丹有返還,戊己之功大矣哉。

~劉一明 悟真直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聖人守中以治身,以中之能養谷神也。谷神者,元性也。谷以喻虛,神以喻靈。性體虛靈則不昧。不昧者,即不死也。

夫谷神也,而復謂為玄牝,何也?蓋以玄,天也。牝,地也。天地合而玄牝成,其間空空洞洞。儒家號隱微,此中有不睹不聞之境。釋家名那個,此中有無善無惡之真。聖人治身,即借空洞之玄牝以養虛靈之谷神,故以谷神之名名玄牝,此因用取名之義也。

一玄一牝,一一坤。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參同》云:「乾坤者,《易》之門戶。」所謂兩孔穴法,金氣相胥,即此玄牝之門也。陰陽來往於其內,坎離交媾於其中。男女媾精之房,日月交光之所,聖人顛倒之,則為生門。凡人順用之,則為死戶。地天交泰,不外乎此。故又稱為天地根,言天地互藏之根也。天地之根,乃返本還元之地,煉氣化神之區。

綿綿若存,即是調養谷神,自然胎息也。用之不勤,即是外爐增減,自然符火也。不勤者,不勞也。

~ 摘自《道德經》註釋 李涵虛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天罡說


天罡說    

張埜愚述

  三清上聖,雷霆之祖,十極高真,雷霆之本也。昊天玉帝統天元,為萬化所始,號令雷霆也。后土皇地祇,承天稟命,主執陰陽,節制雷霆也。雷霆賴日宮太陽而威,賴月府太陰而神,賴北斗九皇而為樞轄。執天地之中氣,雷霆也。理天地之中政,雷霆也。綜劾禍福,佐理樞機,雷霆也。統御陰陽,攝循地紀,雷霆也。原雷霆之根宗,專以天罡為主。天罡乃天之柄星。經云:斗柄前星曰魁,斗柄後星曰罡。萬物無罡不生、無罡不育。論之罡方,月將正月登明在亥,寅與亥合也。二月河魁在戌,卯與戌合也。三月從魁在酉,辰與酉合也。四月傳送在申,巳與申合也。五月小吉在未,午與未合也。六月勝先在午,未與午合也。七月太一在巳,申與已合也。八月天罡在辰,酉與辰合也。九月太衝在卯,戌與卯合也。十月功曹在寅,亥與寅合也。十一月大吉在丑,子與丑合也。十二月神后在子,丑與子合也。月將加正時,尋天罡方,方無差。月月長加戌,時時見破軍。破軍前一位,方許認罡星。謹按《武威經》云:天罡於中氣前每夜戌時指地上。月建一時移一辰,周而復始。一切施為,並隨罡後而行,不可前衝。是為逆犯,犯者不利。

  又論建破魁罡:正月建寅,申為破,巳為罡,亥為魁也。二月建卯,酉為破,子為罡,午為魁也。三月建辰,戌為破,未為罡,丑為魁也。四月建巳,亥為破,寅為罡,申為魁也。五月建午,子為破,酉為罡,卯為魁也。六月建未,丑為破,辰為罡,戌為魁也。七月建申,寅為破,亥為罡,巳為魁也。八月建酉,卯為破,午為罡,子為魁也。九月建戌,辰為破,丑為罡,未為魁也。十月建亥,巳為破,申為罡,寅為魁也。十一月建子,午為破,卯為罡,酉為魁也。十二月建丑,未為破,戌為罡,辰為魁也。此乃陰陽術家論四衝之不吉也。

  法家掌雷霆之號令,握天地之樞機,論取天罡正真之氣也。天罡之位在辰,猶龍之變化莫測也。支辰屬龍,五行到辰上皆有變化,如甲己到辰化土,乙庚到辰化金,丙辛到辰化水,丁壬到辰化木,戊癸到辰化火。龍居辰位,隱顯莫側,千變萬化,妙莫盡焉。所以天罡定位,端居於辰也。

  人為萬物之靈,亦有變化,暗合於辰。窮通屈伸,皆由人之五行,屬本命,號曰元辰,其義深矣。且如卯上太陽,酉上太陰,卯酉相衝,所以日月分天地之晝夜。且如辰上天罡,戌上河魁、辰戌相衝,所以水火分天地之陰陽。天罡屬火,所指之方為雷門。河魁屬水,對衝之方為雨戶,又為地戶。凡破地召雷,合從天罡對衝方作用行事。若召役雷神,只是罡光所指之方發號施令。衝則動,動則有電有雷有霹靂也。詩訣曰:天罡指處有雷霆,便向其中役六丁。若解箇中些子訣,信知造化掌中生。六丁之妙,即罡光指處是其方也。罡光方上加以二十八宿測之,有亢即雷,有箕即風,有璧、畢即雨,有翼即電,有軫即雲。雷有昴即晴,有虛即雲,有危即雪。更能步箕羅燥火諸煞,金虎大煞,流火凶星,又能尋暗金伏斷,攢聚於此,則五事可以立待。雷乃乾之精,霆乃坤之精。乾是雷之父,坤是雷之母。遇陽而生,遇陰則伏,遇合則生萬物,遇激剝則發聲。

  吁!有知天罡之方,不知天罡之理;有知天上之天罡,不知身中之天罡;有知身中之中黃,不知天上之中黃。夫天上天罡,陽精也,真土也,乃天之真陽也。居於天中之天,為天罡星,其實號曰中黃星,變化於辰也。夫身中天罡,亦陽精也,真土也。比內事為藥物,為黃婆。丹田為黃庭,居於身中之中,為天罡氣,其實號曰中黃氣,變化於心也。此竅非凡竅,中中又一中。一中之黃氣,即自己天罡也。黃中策氣之神,黃神也,即天罡氣之神也。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乃子午卯酉正中之黃氣,即天罡氣也,玉帝氣也。金光呪云:中央黃氣,玉帝化生,此說甚明。耳眼口鼻舌,精神魂魄意,攢簇向中宮,化作先天氣,即中黃氣也,吾身中之天罡氣也。

  行持之士,內視五蘊者,固氣鍊神,聚其尸魄,內想不出,外想不入,神氣不散,混合百神也。外察萬神者,以我平昔修鍊工夫,寓之於書符念呪掐訣步罡,役使萬靈,則萬神聽命,罔敢弗恭,報應如谷答響,出乎自然。惟在潔己,齋心至誠,可以動天地,感鬼神也。以我之陽精,合天地之陽精,陽精即天罡也。我之陽精,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生於左右腎,金光祖炁也。從夾脊透上朔骨,朔骨乃對耳後承枕骨也。其腎光兩道,從夾脊上朔骨,直通兩目,乃瞳精也。二物如劍鋒,透徹萬里而無礙,明於天上之日月也。歸於黃庭,即先天陽精也。三魂中是為胎光。運我之陽精,存我之陽神,直上與天通。隨其天罡所指之方,運神合氣,方為妙道。經曰:雷城有十二門,並隨罡星所指。罡星指丑,其身在未。所指者吉,所在者凶。餘位皆然。仰荷天尊廣大慈悲,宣示直指捷徑,坦然明白,學者必當窮其理,究其源,玩其端倪,庶可深造之以道。

  夫天罡定位,只在天之中心。盖緣天尊不易盡泄天機,使學者精思研微,窮理盡性,欲其自得者也。自得者,實天尊慈悲,於玄虛中垂教恩力也。罡星指丑,其身在未。不是其身在未,其實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十二時中,天罡之身只在天中之中央。罡氣指射於丑,其身自立於天中之中,背未面丑而立,流布罡光於丑位也。罡氣指射於未,其身背丑面未而立,流布罡光於未位也。餘位皆然。所以春季天罡背西面東,其炁青;夏季背北面南,其炁紅;秋季背東面西,其炁白;冬季背南面北,其炁玄。四季雷霆隨天罡旺方旺炁之說也。且如正月登明,將下有津梁神;二月河魁,將下有天都神;三月從魁,將下有玉靡神;四月傳送,下有天馬神;五月小吉,下有天井神;六月勝先,下有花萼神;七月太乙,下有天車神;八月天罡在辰,下有天樞神;九月太衝,下有三光神;十月功曹,下有天良神;十一月大吉,下有紫微神;十二月神后,下有玄樞神。師曰:取天罡氣畢,然後呼召十二月將神。夫將與神者,變現無方,神功莫測,上達天心,下推地理,中變人倫,世無不察。今人只知有天罡將了,卻不知下有神矣。所謂神逐將靈,神無將不行,將無神不動,是也。

  天罡所指,日夜常輪。只如二盤,頂上第一層天盤,謂之帝庭,即紫微垣也。必刻斗象而轉旋。即天中之天,中斗大魁也。斗像隨日月時指射地盤十二宮分,其身何嘗遊行於地盤也。天罡既只在天中之天,一切諸事,趨吉避凶,皆隨天罡方而往,百無所忌。如此言之,天罡之身只在天中之天,中央之辰上為定位,無疑矣。法師吸取天罡氣之時,且如輪定罡光在卯,則如天罡立於天中之中央,背酉面卯,法師便合於東方朝西立定,所指者吉也。眼前便分列八卦,吾身內顧中宮,面天罡之星相對而立,舉頭仰望,迎合而取之。其餘方位,例皆如之。若向天罡方召役萬神,法師卻合隨天罡所立,背酉面卯行持。盖萬萬雷神丁甲神將,都在天罡方故也。法師此時存天罡在頂上空中,法師立身於天罡之下,策役天罡,亦在上策役也。若曰破地召雷,地戶即河魁方,雷門即天罡方,雷神從地戶升,雷門降,即是從天罡方金火光中下降也。必先變神為玉帝,則念:金吒金吒大力攝,玉帝頭上金光中有詗字現。若變神為北帝,則念:北帝欽靈普輪神聖變神攝,北帝頭上金光中有聻字現。接合天罡星頭上紅火金光,日輪中有炓字現。天罡呪天帝釋帝,天帝者,昊天玉帝也,釋帝者,北極太帝也。金光呪云:釋帝隱韻,玄冥子欽,是也。所謂太釋玉隆騰勝天,佛家有所謂帝釋,於此皆無涉也。

  部帶天罡,非佩帶也。五方凶惡之炁,何不伏藏,非五方凶惡之鬼。飛光一吸,萬鬼滅亡,非伏藏也。[口*栗][口*栗]逢正聻唵吽喗噠唎娑訶,閏月加唵字在上念之。天罡印,先以小指從四指裹面插入中指背,以二指勾定小指頭,四指曲在小指背上,直伸中指,以大指掐煞文,為印。又名天關印,又名山字印。更有三五飛步天罡,分陰陽二局。冬至、立春、春分、立夏, 為陽局,右轉一七四,逆布十二時,順布九星罡,進五為天罡之方。夏至、立秋、秋分、立冬為陰局,左旋九三六,順布十二時,逆布九星,退五為天罡之方。此玉清上道,三五飛步之妙用也。又有六氣天罡者,貪狼太星為陽,其氣黑,能伐惡蕩邪;巨門元星為陰,其氣白,能祛邪攝亡;祿存真星為煞,其氣紅,能助陰益衰;文曲紐星為旺,其氣黃,能定疼正物;破軍關星為定,其氣絳,能起死回生;武曲紀星為生,其氣綠,能威制天地,掌判死生。破軍逆至廉貞罡星,即三也。貪狼順至廉貞,即五也。廉貞,罡星也。分陰陽日交加,三五之妙也。廉貞本無炁,乃六星之氣巡輝下注。以天上七星,面部七星,心中七星,三合成一,配衣擊指,妙在其中矣。

  吁!不修道德戒行,不積靜定工夫,欲變神為玉帝、北帝、上真天師,不藏魂收魄,欲步斗罡,不以神合神,不以氣合氣,不假上帝之真光,不仗天真之威力,冒取天罡之正氣,難矣哉!難矣哉!或有徑對方位,立地唸呪,自誇云舉頭天罡,又有呌天罡小名,待天罡回頭亟取之,不知舉頭取何物耶。待得天罡回頭取之,是何義耶。余何敢言其謬甚耶。江湖達者幸垂鑒焉。

~出自《道法會元》卷七十七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至人.真人 傻傻分不清楚

一直以來,對於至人、真人總是似懂非懂,今天剛好看到一段資料可供參考。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王冰曰:真人,謂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隱見莫測。其為小也,入於無間;其為大也,遍於空境。其變化也,出入天地,內外莫見,跡順至真,以表道成之證。凡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也。真人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故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體同於道,壽與道同,故能無有終時,而壽盡天地也。惟至道生乃能如是。
馬蒔曰:此下四節,帝述其素所聞者而言之也。帝言上古之世,有等曰真人者,不待於修,而此真渾然全具,故謂之真人也。天地陰陽,真人與之合一,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己之精氣,一如天地之默運也。獨立守神,一如天地之存主也。無少無老,肌肉若一。天地此無極,則真人亦此無極,相與同敝,無有終時。蓋道不變,故天地亦不變。真人之有道如此,其生同天地也宜矣。
張志聰曰:上古真人者,言所生之來,自然合道,而能全其天真之人也。天真完固,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陰陽,吐納精氣,與道獨存,全形,是以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壽過天地,無有終極之時。此由道之所生,故無為而道自合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王冰曰:全其至道,故曰至人,然至人以此淳樸之德,全彼妙用之道。和謂同和,調謂調適,言至人動靜必適中於四時生長收藏之令,參同於陰陽寒暑升降之宜,心遠世紛,身離俗染,故能積精而復全神,遊行天地,視聽八達,神全故也。庚桑楚曰:神全之人,不慮而,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又曰: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際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於我者,吾必盡知之,夫如是者神全,故所以能矣。此所以同歸於真人之道。
馬蒔曰:中古有至人者,至極之人也。淳德全道者,其德淳而不漓,則道自全矣。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誌異於人也。積精全神,亦獨立守神之意也,惟神既全,則形自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身自強固,所以遊行視聽者,以此亦與真人同歸耳。
張志聰曰:中古至人者,謂有為以入道,而能全所生之天真者也。天真雖洩,復能修德全道,積精養神,故令神氣充塞於天地之間,耳目聰明於八達之外,此蓋從修煉保固得來,亦能復完天真,而同歸大道。夫真人者,得先天之真者也;至人者,得後天之氣者也。其趨則一,故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王冰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故曰聖人。所以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正理者,欲其養正,避彼虛邪,其志深於道,故適於嗜欲,心全廣愛,故不有恚嗔,是以常德不離,歿身不殆。至於舉事行止,雖常在時俗之間,然其見為則與時俗有異爾。何者?貴法道之清靜也。為無為,事無事,是以內無思想,外不勞形,法道清靜,適性而動,故悅而自得也。外不勞形,內無思想,故形體不敝,精神保全,神守不離,故年登百數,此蓋全性之所致爾。庚桑楚曰: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
馬蒔曰:上言至人,與真人同歸,則夫上者。下此而有聖人,又下此而有賢人,故皆曰其次。言中古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順八風之理,有所嗜欲,與世俗相安,而無恚嗔之心,行同於世,服同於時,以道而同也。舉動不觀於俗,以道而異也。外不勞形於事,內無妄想之患,以恬惔愉悅為要務,以悠然自得為己功,故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其壽亦可以百數也。此猶第三節言上古之知道者耳。上文言至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而聖人不然,故不及至人者以此。
張志聰曰:至人真人者,去世離俗,修道全真,無妻室之愛,無嗜欲之情,所謂遊方之外,高出人類者也。聖人者,處天地之內,順八方之理,教以人偷,法於制度,黻冕於朝堂之上,不欲離於世俗章服,無為而治,不勞其形,隨機而應,不役其神,此治世之聖人也,亦可以優遊泮奐而長享百年矣。如五帝、三皇、周公、孔子,壽不越百歲而靈明真性,與太虛同體,萬劫常存。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與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王冰曰:次聖人者,謂之賢人,然自強不息,精了百端,不慮而通,發謀必當,志同於天地,心燭於洞幽,故雲法則天地,像似日月也。辨列者,謂定內外星官座位之所,與天三百六十五度遠近之分次也。逆從陰陽者,謂以六甲等法,逆順數而推步吉凶之徵兆也。《陰陽書》曰:人中甲子,從甲子起,以乙丑為次,順數之。地下甲子,從甲戌起,以癸酉為次,逆數之。此之謂逆從也。分別四時者,謂分其氣序也。春溫和,夏暑熱,秋清涼,冬凜冽,此四時之氣序也。將從上古,合同於道,謂如上古知道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也。上古知道之人,年度百歲而去,故可使益壽而有極時也。
馬蒔曰:下此有賢人者,法則像似,皆仰稽之意。法天地日月自然之運,辨列星辰之位,逆順以推陰陽之數,分別四時之氣序,蓋占天道以盡人事也。此猶第五節言上古之教下者,合同於道,故曰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也。亦可使益其壽,而比之至人,聖人,則有所終極焉耳。
張志聰曰:賢人者,處塵俗之內,鮮拘蔽之習,取法天地,如日月之光明,推測象緯,順逆二氣,序別四時,將與上古天真之聖,同合於道,亦可使益壽而至於壽敝天地之極,此修道之賢人,而由人以合天,超凡以至聖者也。此帝勉人修為,而不得以凡庸自棄。故移精變氣章曰: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關於《素問》、王冰、馬蒔張志聰在維基百科中有如下介紹:
《素問》,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素問》原為九卷,八十一篇。與《靈樞》八十一篇合稱《黃帝內經》,釋名:「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於岐伯也。」
《素問》記載了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以黃帝問而岐伯答的形式記載,褚徵在《褚氏遺書》說:「素問者,黃帝與歧伯、鬼臾區、伯高、少師、雷公 六臣平素問答之書,即《本紀》所謂諮於岐伯而作《內經》是也。此書出於岐伯者多,故《本紀》不及諸臣耳。」
南朝齊梁時期的全元起曾為《素問》作注,但是全元起本亡佚於南北宋之交。
至唐代,王冰對《素問》進行了編次和註釋,是為《增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共二十四卷,在北宋經林億等人校正後遂廣為流傳
馬蒔(生卒年不詳),字元台,明代會稽(浙江紹興)人。自號玄台子。對《黃帝內經》精心鑽研,據《漢書.藝文志》所載,認為《黃帝內經》有《素問》、《靈樞》各九卷之說,力排唐王冰認為《內經》為二十四卷之誤。《靈樞》自古無全注,馬是最早全注《靈樞》的第一人。
張志聰,字隱庵,清代著名醫家,浙江錢塘人,生於順智、康熙年間 (約1630年─1674年)。對醫學經典研究有卓越的貢獻。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四禪


四禪


最近看書看到四禪這個名詞,而這名詞之前又常聽到,但總是不求甚解,今蒐集一些資料,略為整理如下:

色界諸天分為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又何謂色界呢?

諸器世間,并諸有情,總名色界。色界,意為色所屬之界,三界之一,又作色天、色行天。乃有淨妙之色質的器世界及其眾生之總稱,位於「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處。此界之眾生雖離淫欲,不著穢惡之色法,然尚為清淨微細之色法所繫縛,故為別於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無色界,而稱色界。

我們對物質現象的認識,主要通過顏色(顯色)與形狀(形色)這樣的兩個渠道,所以,佛教把物質現象叫做色;佛教所說的色界,指的是色界天,在六欲天的上面。

此界之天眾無男女之別,其衣係自然而至,而以光明為食物及語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淺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禪天、四靜慮處)。

俱舍論卷八載,初禪、二禪、三禪等三地,各有三天,第四禪有八天,共十七天,即:
()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光音)天。
()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
()四禪八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以下分別說明之:

四禪
禪,禪那之略稱;意譯作靜慮,故新云四靜慮天,修四種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處也。以受與觀覺(新曰尋伺)分別之(各天解釋乃根據順正理論卷二十一

(一)初禪:又稱離生喜樂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一切苦惱所不能逼。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且有覺觀二者。。此地薩婆多部立梵眾梵輔之二天,經部與上座部,加大梵天為三天(薩婆多以之於梵輔天中攝),故初禪又分三天:

(1) 梵眾天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眾。
(2) 梵輔天於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
(3) 大梵天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歿故、威德等勝故,名為大。

(二)二禪:又稱定生喜樂地清淨心中,麤漏已伏,一切憂懸所不能逼。已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無眼等五識,故無樂受。又意識之怡悅麤大,故是喜受而非樂受),但無覺觀二者。又分三天:

(1) 少光天自地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少光。
(2) 無量光天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
(3) 極光淨(光音)天淨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淨。

(三)三禪:又稱離喜妙樂地安穩心中,歡喜畢具,識受皆與二禪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與二禪一樣亦僅有意識。有樂捨二受與上相應。此地意識怡悅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為樂受)。又分三天:

(1) 少淨天意地受樂,說名為淨,於自地中此淨最劣,故名少淨。
(2) 無量淨天此淨轉增,量難測故,名無量淨。
(3) 徧淨天此淨周普,故名徧淨。

(四)四禪:又稱捨念清淨地前五識俱無,僅有意識,唯有捨受,與意識相應。此地薩經二部立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於此加無想天為九天(薩經二部攝之於廣果中),故薩婆多部有十六天,經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識與上座部之義同為十八天。

(1)  無雲天意顯更無樂能過此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說無雲。
(2)  福生天更有異生勝福方所可往生故,說名福生。
(3)  廣果天居在方所,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
(4)  無煩天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故,說名無繁,或名無求,不求趣入無色界故。
(5)  無熱天已善伏除雜脩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或令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離遠,得無熱名;或復熱者,熾盛為義,謂上品脩靜慮及果,此猶未證,故名無熱。
(6)  善見天雜修定障,餘品至微,見極清澈,故名善見。
(7)  現天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現。
(8)  色究竟天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眾苦所依身最後邊,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積集色,至彼後邊,名色究竟。

然色界諸天之廢立,諸經論頗有異說。《長阿含經卷二十》舉出二十二天,即: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嚴飾天、小嚴飾天、無量嚴飾天、嚴飾果實天、無想天、無造天、無熱天、善見天、大善見天、阿迦尼吒天。

四禪定(四色界定)可參考http://www.bya.org.hk/life/medit/medit7.html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有一篇〈四禪天以上介紹〉,內容以《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為依準,同樣地方於此不贅言,茲將不同處略述如下:

楞嚴經中的四禪是:

(1)  福生天三禪中的天眾,苦因已盡,身心皆不再受任何逼迫,樂亦不受;因知樂也不是常住不變的,仍是對待法,福業享盡了,久必壞滅,苦樂二心,同時突然捨棄,粗重的相滅,苦樂不生,淨福性現,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2)  福愛天:福生天眾,雙捨樂苦,未免偏空,更進一步,功行純熟,能捨所捨兩亡,捨心圓融,空不礙有,有不礙空,勝解清淨,所感的淨福,亦沒有遮蔽限礙,於這無遮限的淨福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隨所願求,愛樂自在,這樣的一類,名為福愛天。
(3)  廣果天:若以福愛天的妙隨順心,令一切眾生,所求如意,於無量清淨光明中,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熏習禪定福德,使臻於圓滿淨明,以修證而住,這一類就名廣果天。
(4)  無想天:若以雙厭苦樂的心,增修捨定,精研究竟,使捨無可捨,捨心亦捨,圓窮捨道,身心俱泯,心思緣慮,像寒灰凝然,一入此定,由於定力的加持,形體可以維持五百大劫,不會壞滅。不過這等人既是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所以不能發明不生不滅的自性。初生這天,須習定半劫,方得想滅,成無想定,至第四百九十九劫半,想心又起,此定仍壞,有成有壞,終不是究竟涅槃。如是一類,名為無想天。

也就是說,從福愛天中,再加進修,有兩條超升的途徑,一是直往廣果天,另一是繞道至無想天。

以上四天,一切世間的苦樂境界,所不能動,雖然不是到達無為的真正不動地,仍存有所得的心,但有為的功用,到此已極純熟,故通名四禪。

另外,四禪中復有五不還天,也就是上生這五種中任何一天,即不再回到欲界受生;因為在欲界中,九品思惑習氣,已經同時滅盡,苦樂兩亡,欲界已不是所能安居之地,必要和他的業感相同之處,方可安居。

五不還天(五淨居天)
淨居,為淨業聖人之所居。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或住於此,窮生死邊,如還債盡,故名為淨,淨者所住,故名淨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簡單來說,為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故名淨居。

指顯教中色界第四禪天中之五天,為證聲聞第三果之阿那含果聖者所生之處。又作五不還天、五淨居處、五那含天、五淨居。即:

(1) 無煩天:此天苦樂兩滅,心境不交,無一切煩雜。
(2) 無熱天心中惟存捨的一念,收放自如,再沒有別念參雜其間,更細究這捨念,亦了不可得,欲想交雜,也沒有對象了。為無一切熱惱之處。
(3) 善見天:此天由定慧之中,見十方世界圓遍澄凝,更無塵象及一切沉垢。
(4) 善現天:此天以妙精明見現前,陶鑄一切像而空無障礙。
(5) 色究竟天:此天究盡諸色幾微之處,為色界天最勝之處。

若據俱論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楞嚴經卷九載,上述五天皆橫列在第四禪天中,然彼四禪天僅能聞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見;如世間聖地道場中,多有羅漢所居,而人不能知見。 

根据大涅槃經說,
初禪天人,因他們心中有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
二禪天人,他們對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
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
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資料參考來源:


對於禪修靜坐之人,宣化老禪師有篇〈四禪天的境界〉用字淺顯易懂,可作為參考。

參禪參到忘人無我的境界,便到初禪「離生喜樂地」。在這階段,破了眾生的執著,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受用。在此定的境界上,呼吸停止,無呼無吸,不出不入,有一種特別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妙不可言的。總之,這是一般人得不到的快樂。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在定中得到最大的歡喜。坐在那裏,不飲不食。脈搏也停止,等於死人一樣,可是還有意念,知道自己在靜坐。

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在定中離開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種的歡喜,而得一種妙樂。這種妙樂,無法可形容出來,是微妙不可思議的。在此境界,把念頭也止住了,沒有意念。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

四禪是「捨念清淨地」。意念不但止住,而且也捨了。這時候,得到非常清淨、非常微妙的快樂。四禪的境界,還是凡夫的地位,尚未證果,不要以為了不起,此境界離證果尚有一段距離,應該努力去參,再接再厲去參,進一步才到「五不還天」的境界,那才是入聖入法性流。

有個無聞比丘,他參到四禪的境界,誤認為證了果位,所以到處宣傳,自己證了果。因為他對佛法不徹底了解的緣故,所以打妄語,最後墮於無間地獄。

參考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free99-sky/article?mid=28246 

故事來源:據《大智度論卷十七》載,於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雖以坐禪持戒而得四禪,然因生起增上慢,自稱「我已得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且謗罵世尊,命終遂墮地獄;以此因緣,被稱為四禪比丘。